□早报记者苏丽艳文/图
马拉松运动是一项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超强体育项目,也是所有竞技体育项目中惟一一项业余爱好者与世界顶尖高手可以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许多人把参加马拉松当成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一年一度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不仅成为厦门人共同的节日,更成为厦门吸引全国各地“马拉松迷”的名片。
胸闷、腿酸、眼花、头晕,身体不听控制,跑马拉松就像孕妇生孩子……种种感受,在2009年厦门马拉松参赛者的描述下,形象地还原了马拉松带来的极限体验。
身体“说”累了,身体“说”还能超越,身体“说”要放慢脚步……一名网友在跑完马拉松全程后感慨地说,挑战马拉松,就是与自己身体“对话”的艰难过程。
而无论过程如何艰难,在冲过终点的那一刻,身体和心理都能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
这也许就是超越身体极限的快感吧。
■设想
造一个芯片为身体极限“报警”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田径项目,马拉松赛以挑战极限为宗旨,但每个人的身体极限却可能因人而异,表现不一。如何把握自己的极限?专业运动员尚且没有准确答案,更遑论非专业的参赛选手了。
一场马拉松跑下来,体重减了好几公斤,体温、氧供氧耗等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可能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早餐吃什么好?中途补充什么样的饮料为佳?出现什么症状说明已接近生理极限,运动员有什么样的不适感时应放弃比赛?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有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解开。
1月3日,174医院的“马拉松科研监测点”开进马拉松赛场,为事先选定的26名马拉松选手进行赛前赛后的身体检查。对业余选手生理机能的监测,在厦门国际马拉松史上是第一次,在国内也是首次。这项临床研究课题是厦门科技局的科研立项,由174医院麻醉科承担完成。进行这项从志愿者选择到即时完成监测,再到最后的数据统计分析都十分艰巨的科研项目,课题组想要完成一些设想:
研制马拉松饮料
“不少人在跑马拉松时,往往在半程,特别是半程以后就会出现缺氧状况,表现在方向感不强,机械地跑动,这其实就是接近生理极限的一种表现,也是考验运动员意志力的一个关口。”174医院麻醉科主任蔡铁良称,他们首先要监测的就是人体在马拉松赛前后的内环境变化,特别是电解质与水分丢失的情况,由此研制出真正适合马拉松运动员饮用的饮料,甚至还将考虑研制针对个人的个性化饮料。此外,搭配科学的马拉松早餐,也是课题组将着手的研究。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课题组研究的第二个设想是为每一位非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建立健康档案。
174医院医疗顾问沈七襄教授指出,马拉松运动量大,运动员跑完全程,身体水分流失,体重明显下降,心跳加快,部分运动员出现抽筋、头晕、胸闷等症状。通过监测,可以分析运动员抽筋的原因、虚脱的程度、心血管功能状态等,针对监测结果,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干扰手段。监测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运动员个人史及抽取的血样,检测体内环境的变化,了解供氧、呼吸、代谢、心血管功能等情况;了解运动员的脱水状态和程度,应补何种成分液体、补多少、什么时候补;了解体内血气代谢状态和程度,指导运动员如何调节呼吸、运动强度,以防引起抽筋;了解各时段的血糖变化,可指导运动员补充糖分的时间,预防各种内环境变化引起的意外事故发生,由此,为每位参赛者建立马拉松健康档案,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安全保障。
马拉松课题组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研制出类似于电子芯片的易携产品,通过输入本人的各种身体信息,在马拉松运动过程中随时显示参赛选手的身体状态,提醒选手在接近身体极限时放弃比赛。
■悬念
跑马拉松如何避免伤害
此外,本次课题研究还提出了三大疑问,成为有待进一步论证分析的悬念。
马拉松是有氧运动吗
1月3日11时30分许,马拉松现场,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志愿者接受赛后监测。研究小组人员发现,直喊头晕的他,体内的氧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水平,如此之大的耗氧量超出了课题组的预想。而其他志愿者的监测数据也显示,氧含量均有明显下降。
一般认为马拉松是有氧运动,但这一现象提示,马拉松运动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或者是混氧运动,值得探讨。个别运动员缺氧的严重程度也提示,马拉松这种极限运动个体差异很大,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危险,需要研究小组进一步深入探讨。
如何避免永久性伤害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马拉松运动后,人体内的各项心肌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程的比半程的更为明显。这意味着马拉松运动会对心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马拉松极限运动的条件下,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下,心脏供氧减少,耗氧增加,心肌细胞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氧状态,就会释放出各种标志心肌损伤的酶,而此次的监测数据显示,与心肌有关的各种酶都有增加。这种状态若过于强烈,就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当然,短时间里心肌的轻度损伤是可以通过身体的自我调整得以恢复的,马拉松课题组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防止这种损害从量变转为质变,以免造成意外或对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
拿什么替代香蕉冷饮
马拉松运动后,随着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排出,体内的电解质变化应该比较明显,但是监测结果与课题组的预想有差距,表现出钾离子偏高,而其他成分变化不明显。本次马拉松赛后,组委会向运动员提供香蕉。虽然香蕉可以补充能量,但是它的含钾量较高,因此赛后运动员吃香蕉未必是常规选择。另外,随着赛季温度的变化,在较寒冷的天气里,运动员容易出现胃痉挛、胃痛、饥饿感,想喝热水。科研组将就马拉松运动员需要补充的能量,饮料的成分和温度,向马拉松组委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案例
2007年高温高湿运动损伤最严重
《厦门国际马拉松运动伤害调查分析》显示,2003年至2008年,在厦门举行的6届马拉松赛中,均出现了运动伤害病例。2008年,马拉松赛的举办时间由3月改为1月,运动伤害发病明显减少,且重病少。这表明马拉松运动伤害发病率与厦门气温高湿度大有关,也表明厦门马拉松赛组委会对医疗保障的充分重视。
中山医院连续6年均在全程终点设置医疗急救站。从该院接诊情况看,现场接诊人数最多的一届是2003年,达到281人。其中,32人为缺氧性脑病,12人休克(脱水),92人小腿肌痉挛,31人关节酸痛,4人运动性精神异常,其余为普通外伤。
而从各站点现场收治的总量看,2004年为2274人次,其中现场处理950人次,送院9人次,经抢救治疗5人康复;2005-2007年均为万余人次,其中,2005年送院11人次,经抢救全部康复出院,2006年送院12人次(含重症2人),经抢救也均康复出院,2007年运动伤害最严重,共送院87人次,组织抢救33次,重症4人;到了2008年,虽然参赛人数创新高,收治总量却下降,且无重症及死亡病例,这一年,也是历年现场保障医务人员最多的一年,达到617名。
据了解,2007年之所以是运动伤害最严重的一年,天气是最大影响因素,该届马拉松举办的时间为3月31日,高温高湿,中暑人数多,缺氧性脑病发病数回升。仅在终点医疗急救站,就有5人因中暑而被收治,他们的体温均高于40℃。这一年,有一人因运动性精神异常而住院,另有一名25岁的女子在半程马拉松终点附近,被发现呼吸心跳停止10余分钟入院,抢救无效死亡。而曾于2004年3月17日参加厦门马拉松的一名30岁男子,则因脑血管瘤破裂出血,导致肢体偏瘫。这一男一女,平时身体都很健康,但却在运动中产生了不可挽回的损伤。其间的原因,正是马拉松课题组即将延伸展开研究的内容。
而运动性精神异常,不仅在2003年和2007年出现过。2005年,也有一名男性参赛者出现运动后躁狂,即运动性精神异常。这名男子撞墙自残至颈椎骨折,经过手术治疗,还残留部分功能障碍。遗憾的是,由于无从知道患者在赛前是否有过相关病史,对于马拉松运动为何会造成精神异常,目前还无从研究。
■观点
不要盲目挑战身体极限
坚持“挑战极限,挑战自我,永不止步”与“健康第一,快乐第一,科学第一,终身第一”相结合的马拉松理念,厦门大学体育部竞赛与群体教研室主任、厦门市长跑俱乐部总教练黄力生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提醒广大“马拉松迷”,马拉松是一项“细水长流”的运动,没有科学的训练和指导,不要轻易触及自己的极限。
黄力生开设的马拉松课程已成为厦大校园的热门体育课程。5年多来,已有1000多名厦大学生选修过他的马拉松课程。2003年至2008年,厦门大学已有3500多人次成功挑战全程马拉松,2009年1月3日,厦门大学20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全程比赛,成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程比赛最大的参赛团队。
“马拉松运动能全面提高人体的综合身体素质,也是最佳的健身减肥手段。经常从事马拉松健身锻炼者,不仅身强力壮、体力好、精力旺盛,还能非常显著地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有效提高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黄力生称,做马拉松运动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以慢跑为主,从1公里、2公里、3公里慢慢过渡到5公里、8公里、10公里,通常平时锻炼能保持在每天14-15公里就可以了。或者是从慢跑10分钟、15分钟,过渡到30分钟、45分钟,一般每次锻炼能保持在60分钟就够了。跑速刚开始掌握在每公里6-7分钟,慢慢过渡到每公里4-5分钟,同时不断更换跑步路线。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超越自己的极限。马拉松锻炼应该提倡长期化、经常化、终身化,每周最好保持3次锻炼。从来没有参加长跑锻炼者不得盲目参赛,更不能盲目挑战自己的极限,以免危害身体,甚至出现意外伤害。
他还指出,马拉松运动最主要的技术要领是:放松,省力,匀速。跑步时首先心情要放松愉快,尽量节省体能,跑姿轻松省力,不要忽快忽慢,“要像鹿一样轻巧轻盈,抬头挺胸,身体直立,表情微笑,嘴巴大口大口深呼吸,肩臂放松,自然协调摆动,小步幅,快步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