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引发的一点感想
(2013-01-19 14:11: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营养心得 |
最近看了《营养圣经》和《吃的营养科学观》,说实话,这两本书并非很好的知识性书籍,但是却很给人以启发。在此之前,我接触的营养书籍仅包括教材类的、工具类的以及专题类。这些书籍的实用价值的确很高,是不错的资料集。但是在阅读时,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现在看来可能是工具气过重。
人在追求学问的时候总是需要经历一些阶段的,从“术”至“道”,从模仿到领悟。不同的时候,追求也不一样。而《营养圣经》和《吃的营养科学观》便正好提供了营养之道。
《吃的营养科学观》之作者,阿德勒·戴维斯,是美国最负盛名的营养学权威;《营养圣经》的作者帕特里克·霍尔福德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营养学家。这两人的详细资料,网络上很容易就会找到,此处也不多说。
这两本书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二者作为畅销书,其笔法自然是深入浅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的百姓,都不会有什么阅读障碍。另外,两本书,或者说两个作者,对于营养的整体性与个性化都十分强调,凸显了营养师与医师(甚至是营养医师)思维方式的不同。但是,过分地强调也容易产生矫枉过正的情况。
纵然是优秀的著作,其局限性也难以完全消除。《吃的营养科学观》可能由于成书时间较早,作者在书中论述的一些营养知识,甚至是医学知识有一些已经被推翻或证伪,所以读者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是需要有一些分辨能力的。而《营养圣经》的作者,由于其本身的工作是与保健品相关的,其字里行间自然对于营养补充剂有着异乎寻常的推崇。所以其自觉不自觉地,对日常的平衡膳食的态度不是那么公允。这点也是读者们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过瑕不掩瑜,这两本书的一些缺陷也难掩它们给我带来的启发。下面简单聊聊我从中获取到的一些思维方式的改变吧。
第一,营养是一件整体的事情。初学者在学习营养的过程当中,往往陷入这样一个误区:某种营养成分对应某一种功能;缺乏某种营养成分对应某一些疾病;补充某种营养成分,就会产生某一些效果。其实这样的说法可以用在最初的学习上,以便让大家对于营养成分的重要性有个直观的认识。但实际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全身的各个器官,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着有机的联系。某一个或几个部位出现病症,其病因是多元、不唯一的。比如我们谈到维生素A的时候,会提到它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但实际上,与人体免疫系统相关的营养成分有很多,如果单纯补充维生素A,但是却由于缺乏蛋白质而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那么人体的免疫力依旧无法得到提高。再举一例,维生素A(其实发挥作用的是它的前体)、维生素C、维生素E被誉为“抗氧化三剑客”,这三种维生素都有着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人体衰老、预防癌症等等作用。但实际上,有众多试验表明,单纯补充它们当中的一种或两种,有时候无法达到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只有三者同时补充,才能够产生足够的小勇。所以,在我们已知某种症状的时候,对于其发病原因的判断,切不可简单地归因于某一种营养成分的缺乏,还是应该考虑地全面一些。
其二就是营养的个性化。学习营养的人,都绕不开各种营养成分的参考摄入量。但是,当我们仔细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参考摄入量其实是对一群人的一种概率性的统计。当具体到某些个人的时候,使用参考摄入量是并不适合的。不同的人,其身体的代谢能力不同,对于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率不同,机体对不同营养的需求大小不同。从这个角度讲,一刀切的参考摄入量是不太适合的。但这并不是说参考摄入量就没有意义了,只不过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它的意义就会不一样。
这只是最近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一点感想,谨记录于此,以待多年后回头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