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给企业带来礼物
(2010-12-06 14:42:16)
标签:
气候企业礼物商机商界财经 |
分类: 《商界》 |
来源:《商界》—财视网
文/(美)彼得•圣吉
编者按: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曾受到中国企业界的追捧,也让无数中国践行者受益匪浅。
坎昆峰会之前,彼得•圣吉接受《商界》杂志专访,解惑“转型”重压下的中国企业如何谋求变革,并题词鼓励《商界》读者面对这场“必要的革命”。
中国企业必须面对气候变化
100年前,只有几家数得出数的公司在全球范围运作,而今天,整个世界已经被商业网络完全覆盖。工业时代的扩张和公司作为组织形式的兴起,带给这个世界的并非都是利好。企业和社区都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型资源都在走向枯竭。作为全球工业快速扩张的副产品,世界正陷于深层的、愈演愈烈的生态不平衡之中。
全球都在呼吁可持续发展,企业界更是纷纷在探索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组织形式。
它不再是对既有模式进行细枝末节的“修正”以减少耗能和降低污染,而是开始寻找长期和全局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调整企业的战略来应对环境变革。
坦率地讲,让中国等新近加入全球工业扩张竞赛的国家来承担气候和变革的压力并非公平,但中国的企业家们或许恰恰具备了独一无二的资格,来胜任这一角色。及早着手应对,并富有成效地做出变革的企业就会在新的商业环境中抢得先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气候变化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礼物,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更是一个礼物。
企业变革的五个阶段
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其中很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约束企业采用更环保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无论企业是否愿意,也无论你处于哪一个阶段,这个变化都要求企业战略与新的生产、销售形式融为一体。
比如,管制机构要求企业在30天之内解决大规模非法废气排放的问题,否则就会被勒令关闭;或是一个激进的NGO组织,在企业总部周围的示威,全球的媒体也站在它的一边。这类型的企业要么为达到日益提高的“管制”而付出高昂的变革成本,要么被逐出竞技场。
企业家最初被迫进入到“合规”这个阶段,但后来所发现节省的费用和增加的回报远远超过最初的投资,此外还有声誉的改善和品牌的提升。于是,尝到甜头的企业便开始关注于“还会出现哪些规则?”或“我还应怎样变革以应对未来的规则?”有了这种警觉的企业已经达到了“超越规则”的第三阶段。
而更好的企业已经将组织的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沃尔玛、通用电气、美国铝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一些领先企业都已经达到了“战略整合”这个阶段。在这些企业里,管理者不再聚焦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和沟通,而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战略与执行的中心业务,从而对资本和预算分配、供应链、新市场的探索、核心运营和研发产生直接影响。
还有比他们更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它们大多是由个人创立的——当这些企业还需要以“合规”作为目标时,就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所带来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宣布企业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美体小铺、巴塔哥尼亚、第七代、赫斯基注塑系统等等都是这样的可再生型企业。
一旦企业进入第四和第五阶段,其在行业和市场上的主动的战略行动,就会引起客户、供应商、投资人和竞争对手的注意,进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更可喜的是,它们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影响自己企业的未来——因为这些领先者提高了客户、公众、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期望值,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也影响到它所在的行业的其他各方的未来。
变革的礼物
要说服一家企业大幅度改变它的战略方向非常困难。好吧,那我现在告诉我的中国企业家朋友,把你的企业战略调整到可持续发展上,会有哪些好处:
(1)大幅节约支出。过去十五年,杜邦公司大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相关能源使用,节省了30亿美元,并实现同期业绩增长30%。通用电气工业集团仅将其工厂照明升级为自己生产的高效照明设施,每年节省了1280万美元。
(2)获取大幅收益。通用磨坊公司以前是花钱请第三方进行回收,但后来他们意识到其副产品燕麦麸可以作为燃料使用。如今,这家公司对86%的固体废弃物进行了回收利用,获得的收入已经高于当初处理这些废弃物所需要的开销。
(3)为客户提供竞争优势。随着计算机运算容量的成本价格逐年下降,为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提供动力和制冷的能源成本将超过这些硬件本身的成本。IBM公司的“大绿色计划”,寻求大幅度降低其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用户的能源消耗,能为用户节省40%的信息系统成本,从而增加了IBM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4)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差异点。进取号租车公司的车队中每加仑汽油行驶超过28英里的汽车有334000辆,其最大竞争对手只能提供相当于十分之一的同类汽车数量。节能型汽车的运用成为其在出租车行业白热化竞争中的成功卖点。
(5)塑造产业的领袖地位。宝马和其他欧洲汽车制造商就意识到“文明的自利”是件好事,索尼欧洲公司建立了电子设备回收体系,这些举措都使它们在欧盟的同行中处于了领导地位。
(6)成为优先供应商。世界领先企业都了解,要使它们的供应链保持真正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是领导者,都必须大幅度减少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承诺满足这些标准的供应商来说,这无疑代表着一个巨大的商机。
中国企业的担当
传统中国文化由于对和谐的深层领悟,方能历久不衰、绵延数千年。这种文化与工业时代拆分碎片化和对象客体化的神话和信仰却有天壤之别,而后者却是造成当今世界资源枯竭、难以为继的罪魁祸首。这正是我认为中国企业具备了独一无二资格的原因。
中国正处在罕见的转折点——尽管中国已经是制造业中心,并且很快会成为最大的经济体,但她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有真正的选择空间——成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领先开拓者,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实现一种不同以往的平衡,但这个选择的窗口不会无限期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姿态至关重要,而企业却是更为重要的实践者。
转变工业时代的革命已经开始,其粗略的纲领轮廓也已清晰可见。只关注少数人或自己国家生活提升的时代正在接近尾声,开创再生型经济的时代正在来临。如果仍把掠夺式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失衡看成是“外部性”问题,看作“别人管”的问题,就无法把握创造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和“再生型社会”的产业发展的机遇。
这既是中国企业的机会,更是中国企业的担当。
(本文得到索奥中国和智囊传媒的协助)
链接:
英国气候大臣:让企业自愿加入“碳运动”
正当我们讨论气候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时,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带着他的能源及气候变化大臣克里斯•修恩先生访华进行中英峰会。修恩大臣专门就本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在会后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
我的中国之行是从天津开始的。在那里,我与一家关注建筑领域的环境交易所进行了沟通。在上海也有这样的环境交易所。而北京的环境交易所是以农业和林业为先导的,而且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贸易标准。这些自发的措施都令人振奋。
在很多国家,企业抱怨气候变化是政府给他们施加的压力——管制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到,只有通过激励机制去鼓励企业进行碳消耗,通过利用更广泛的市场力量以帮助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才能让企业自愿地进入这场运动中。
“排放权交易”这个市场化的手段将政府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去年,全球碳市场总值达1440亿美元,这超过了其他低碳和环保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目前看来,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最成熟、成功和富有成效的工具。
在这套体系中,政府处于高层次,思考一些长远和宏观的措施,并鼓励大家去养成和改变一些习惯。但企业不能认为一切与己无关,作为燃料消耗最主要的部门,企业应该想办法去减少甚至消除浪费的那一部分能源。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只是监管者,或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有责任设计一套机制来给企业一个承诺。
这套机制中,政府提供确定的减排额度、更广阔市场的确切信号以及为那些能比竞争对手降低更多碳排量的企业提供市场机会。政府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对企业发放碳排放方面的津贴,平衡了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确保企业自觉将碳作为其运营成本的重要部分。这不但让政府减少了在减排方面的成本,而且让企业找到了经济消退过程中转移压力的渠道。这套措施令人印象深刻。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了四倍,碳排放增加了三倍,加之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将中国置于独特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低碳和环保产品市场。去年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中国同时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商,过去五年里,安装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的增速达79%,这超过了英国一倍之多。
但增长的趋势和机会往往和挑战匹配。CDM作为一项有用的降低碳排放的市场手段,带给中国另一个发展的机会。
CDM有其局限性,比如审批程序过于官僚,比如一旦碳交易市场规模扩大,CDM将无法确保下一个项目与前一个项目的跟进。因此,CDM应该被更大规模的市场机制取代。让碳交易在国家法律的保护下,在更高一级部门的管控下运作。
这个地球,并非发达国家有一片天空,发展中国家有另一片天空。我承认,发达国家应该和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同的责任,因为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之前,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碳排放。但是这不应该是区分你我的借口。毕竟,未来比过去更重要。
其实,英国企业在减排方面的投入往往低于它们最初的预期,也大大低于我们在制定政策时的预期。无数案例都表明,企业做出减排努力后,它们因此获得的收益抵消了它们执行新标准的成本。
此外,一旦政府出台了长期的政策框架,工商界就会将应对碳排放和能源的规则放进其未来数十年的规划当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让企业感觉到环保标准是突然出现的新要求。在2007年进行的一次独立调查中,65%的英国企业已基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这一机制造成的碳价格作为其投资的决定因素。
英国曾于2002年首次建立了排放交易体系,这甚至早于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有幸作为了这一体系的先行者,而先行者自然就有先行者的优势。中国也在致力于成为更正规的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倡导者,中国完全有机会抓住这个优势,成为亚洲排放权交易的中心。
编 辑 潘 灯
E-mail:pandeng@vip.sina.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