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使人葆有青春
(2009-05-04 18:08:20)
标签:
歌剧《青春之歌》激情金曼戴玉强迟立民 |
分类: 杂谈 |
五月一日晚,我应邀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观看了为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由北大首创,由北大歌剧研究院与国家歌剧舞剧院联袂打造,由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戴玉强、迟立民等联合演出的歌剧《青春之歌》。
现在看歌剧《青春之歌》,竟然还有点我小时候偷着看小说《青春之歌》时的激动。因为有爱情故事,那时的小说《青春之歌》可是禁看的。
青春是一首不老的歌,《青春之歌》也是不老的啊!看歌剧《青春之歌》,除了让我“有点激动”,还给了我一个启示:青春为何不老?
青春不老在于激情,激情使人葆有青春。夫妻有激情,家庭便有青春活力;员工有激情,企业便有青春活力;人民有激情,民族、国家便有青春活力。
家庭需要有激情,企业需要有激情,民族需要有激情,国家需要有激情,人民需要有激情。因为有激情,人民不死;因为有激情,家庭、企业、民族、国家不亡。
激情从哪里来?激情源于需要。激情不仅源于物质需要,更源于精神需要;不仅源于当前需要,更源于未来需要;不仅源于个体需要,更源于集体需要;不仅源于个人需要,更源于家庭、企业、民族、国家的需要。
有需要就会有激情,需要越强,激情越高。需要越高尚,激情就越高昂。需要越综合,激情就越恒久。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有希望、有使命、有责任……,就会有激情;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希望、没有使命、没有责任……,就不会有激情。
如果原有的理想、目标、追求、希望实现了,原有的使命、责任完成了,不再有新的理想、新的目标、新的追求、新的希望,不再有新的使命、新的责任……,也就不会再有激情了。如果理想、目标、追求、希望根本无法实现,使命、责任根本无法完成,也不会有什么激情。
激情的消失有两种原因:需要的彻底满足或绝对的不能满足。需要满足越彻底,就会越没激情;需要满足的希望越渺茫,就会越没有激情。永远的激情源于永远的需要和需要的永远满足。
至于激情被掩藏了,被深埋了,那是因为需要暂时得不到满足,但希望还在。需要这个概念,不仅仅属于经济学,还属于整个社会科学,因为它属于人。
人还活着,因为还有需要。因为有需要,所以人还活着。人活着,应该有激情。因为有激情,所以人活着。因为有激情,所以人不但活着,而且葆有青春。
夫妻始终有激情,使家庭永葆青春;员工始终有激情,使公司永葆青春;人民始终有激情,使民族、国家永葆青春。
使人保持综合的需要、恒久的激情,永葆青春活力,乃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第一要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