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跨界和品牌延伸
(2012-10-16 00:13:42)
标签:
杂谈 |
据说google最近有一个举动,那就是准备进入汽车制造业,这对商业界来说,无疑又是一重磅新闻,如果仅就其网络等技术对汽车创新的带动而言,人们不尽满怀期待,但从企业营销战略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必要去期待市场能够出现一个叫google牌的汽车。
但很多朋友则不尽然,他们总会说,一个企业怎么能够总是循规蹈矩呢,人家一个网络公司都在做汽车了,在信息化的时代,在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啊!
他们在惊呼:“忘记定位吧!你看,一个不断跨界的时代正在来临!”其声铿锵,如黄钟大吕,醒世之言。
与跨界相关联则有另外的重要观点,比如“开放决定未来!”如果一个企业或者产品总是埋头于自己的事业,大家可能会认为他是outman,而借助外之力,比如社会之力量,则可形成时代最好的商业模式,这其中的代言则非Facebook、Twitter和微博的这样的社交工具产品不属。
一段短短的文字中,其实如果加以区分,其实包括了三个有联系,但又完全不同的概念,那就是“社交、跨界和品牌延伸”。社会化是人类的共同属性,开放之思考当然重要;一个信息发达创新经济时代,创新来自于老元素新组合,跨界之思对技术的支持也无可厚非;但常有人把某品牌延伸到做其他不相干品类的事情,也统统理解为跨界营销之思维,并加以鼓励之,欢呼之,则是大错特错,且相当的危险。
把一个成功的品牌名不断的移植到另外一个产品品类上,这样的跨界现象其实并不少见,高端消费则有LV的手表,也有Armani的手机,甚至有BMW的体恤,但结果则显而易见,要真正把一个成功的品牌名移植到另外一个品类上,做得成功的并不多见,再则,要做到相当的市场规模,则更是难上加难,几无可能。
谈到跨界的知识,大多数的人也会拿出仿生学的原理来打比方,比如人们如何运用动物复眼结构来制造战斗机摄像系统云云,但这样的利用,是技术创造的本身,而不是真正从一个动物跨界到飞机。
你可能跨界利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优势,但你永远只能做的你自己。对一个商品而,消费已经在头脑中给你下了一个定义。Google就是搜索,LV就是奢享的旅行包,任何将其他名字的移植的方式,都可以带来山寨的嫌疑,在信息化不断再累积今天,更是如此。
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对一个成功的品牌名,总是会产生一个最直接的第一义的联想,比如LV我们想到了旅行箱,比如Armani,我们则想到什么,一套得体的西服,对于google 我们又想到什么呢?那是就是网络搜索的代名词,是网络答案的代言词。
就拿android 系统而言,也是google旗下的产品,在程序开放之初,其公司也是豪气干云,欲进入手机市场,并成为一方霸主,但最近进入市场的产品,他却是回归到其最初核心的优势,那就是网络和技术的本身,而且不用google的名字。再换言之,英特尔是计算机的核心吧?但如果真做出一款英特尔的计算机产品,它是不是就一定可以打败Apple电脑和IBM呢?答案是,基本没有可能。
所以人们在为跨界欢呼的时候,也必须冷静的思考一个问题,跨的是什么界?你跨界之后的对手是谁?这个界是不是真可能跨出去?如果回到50年前,以google的实力跨界任何产品都可能的,但在如今这么竞争的时代,他唯一可以做就是利用自己的优势,成为汽车中的英特尔,为汽车的智能开发提供“答案”,这样的跨界是可能的,但实现网络技术到汽车品类的跨界,毫无胜算。
以房地产的开发而论,成熟的企业也有自己相当清晰的品牌定位,比如万达的定位是商业,如果他跨界去作高品质的产品与绿城和星河湾竞争,他有多大的机会?机会基本为零。
这其中有三个原因,成功的强势背后是弱势,他已经被商业标签化了同时,其他也就弱了,这也是中国老祖宗的辩证法,此其一;另外绿城星和河湾的高端物业市场认知太强,一般的对手很撼动,要胜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时市场还没有足够的强手;另外,也不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不用原来的万达的品牌名,比如,android就不再用google品牌名。
说得繁杂,一言以蔽之,不要一听跨界就欢呼,我们要学会区分,如果是坚持定位下的技术跨界创新升级,完全支持,如果是跨界之后,是非原有品牌名下的单一定位战略实施,也是可以,前提是对手不强,但要把原有品牌名用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上,去实现跨界,那就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