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锤子和钩子
(2012-10-07 23:07:29)
标签:
杂谈 |
旅程的疲惫和枯燥带来消费者的反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是就一定没有解决之道了呢?
其实未必,她说我们在这个项目提出一个新的营销主张,那就是“你的旅游从家开始!”在大家认为比较枯燥的行程中,去不断整合和开发了一系列的考察路线,让整个旅程,显得与众不同,边走边玩,这个旅游路线显得十分的野趣。
当然,调整之后,消费者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这样的安排和调整,却能使产品的劣势变成了与众不同,谁说消费者不好伺候?实际上,你是没有找到那个让消费者认同的产品价值,或者说是消费者心智中已经存在的价值认知。
我也突然想到一个故事,那是TED的一个演讲视频,演讲的题目是《广告人的领悟》,其表达的思想和前面这个故事略同。大意是,从某国的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的铁路由于技术问题,中间行驶的时间很长,消费者难以忍受。当时政府想当然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那就是动用数十亿美元进行铁路系统和列车动力系统改造,以满客户的速度要求。这个广告人出身的演讲嘉宾说,“为什么没有另外的一种方法?”
“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列车上提供世界是最漂亮模特的表演,提供最有特色的服务,让消费者在体验的过程忘记行程的枯燥!”这未尝不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而这种解决的方法,所花费的时间不过数百万,而且还有可能创造个新的列车体验产业。
当时看完,只是会心一笑,估计没有谁会这样去实施,但不可否认,这也确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在所有的具体问题面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呢?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思考方式,却可以创造同样的满意的结果,而这些结果背后,是消费者自己的心智认知在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同一个片子里面,也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大意是某国食物匮乏,国王欲在全国推广土豆供百姓们食用,当时人们还没有食用土豆的认知和习惯,只是感觉这样丑陋的东西如何可能下咽?
国王想了一个办法,不再继续强行推广土豆的食用了,而是在一个园子里种满了土豆,然后安排卫兵把守,让人感觉这个产品其实是皇家专用,十分珍贵。结果,大家相信了他的价值,争先食用,其实产品没有变,但结果却发生了很大不同。
这种结果的背后是人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一次路途遥远的度假,一列行进迟缓的列车,一枚无人问津的土豆,但前后两个迥异处境的面前,其实产品并没有发生重要大变化,但客户的认同程度都完全不同。
这真是些有意思的事情,它表明着一个道理:所有的价值,都是认知的价值。这或许就是之前我们经常提及的那个观点在起作用,先有沟通,再有价值,没有明白客户的认知,产品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或者说,一个真正的营销人不要总想着我们当前的产品,要想到外部有什么资源可以借用,消费者的认知究意有什么是我们可能对接的,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在外部,而不是在产品本身。(应景闲扯,真伪自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