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有四品,产品是明星
(2012-10-07 23:02:00)
标签:
杂谈 |
上午我给大家讲如何做战略,如何重启思维,如何告别过往,如何建立新观念。下午他交流广告时,很打趣的说:“本来我以为我讲的广告已经飞得很高了,但听了沈总的观点,原来发现自己还在地上!”
大家会心一笑,我也不例外。
观念是个好东西,但观念需要很好的落地执行才有意义,把观念分解成有意义的战术才对企业经营有帮助。
项目品牌建设的过程是一次与消费者接触和沟通的过程,对消费者“接触点”的认识,我提出过“四品”理论,一个产品做到了数一数二,做成了某种产品的代表,他就成为了“品牌”,而消费者认识品牌最直观的方式是通过“名字”。从营销最简单的认识来讲,取一个好的案名十分的关键,好的案名要与产品的特性紧密关联,一看案名就能产生很好的联想,“品牌”这是我说的四品之一,一个好的名字,成功了一半,如果不信,请看龙湖等企业的产品名。
第二品我提出的是“品性”,也就是每一个产品必须要有清晰的特性,从大市场的角度看,比如沃尔沃的“安全”,奔驰的“尊贵”,从房地产项目来讲,比如绿城的“品质”,龙湖的“服务”,万达的“商业”,当然,刚才谈的房地产特性有些过于偏向于企业的战略方向。
如果我们从单纯的产品层面来看“品性”,更好理解,比如寰宇天下的“西部第一豪宅”,旭阳台北城的“原味台北生活”等等,项目有品性才有个性,没有“品性”,千楼一面,我们如何取胜?“品性”就是一个项目在消费心智中的那一个词,如果消费者说,我的心里没有你,惨也!
第三个“品”说是“品项”,消费在接触一个产品的时候,最先可能是从他的广告开始,从“品牌”的联想开始,从产品的“品性”差异化开始关注,但最终与消费者产生关系的还是产品本身,如何打造出色的产品“品项”就显得十分重要。
何谓品项,比如iphone4的那款设计简约的手机;比如龙湖早期洋房代表“弗拉明戈”洋房的现场;比如旭阳台北城产品所不同阶段的产品差异化,早期的7.3米挑高商业,跟进的二梯二户洋房和正在推广的一梯一户电梯入户的产品,现在这个“一梯一户”,好象已经引发满城热议了。
我们回头看成功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在产品上有相当的创新能力,“天湖美镇”的情景化,“水晶郦城”的低密度,“廊桥水岸”的空中庭院,“龙湖MOCO”的上下跃层,“东海长州”的大赠送跃层,这些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的企业在关键的时刻,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力。
产品是主角的观念,或许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他们说,“十年来,重庆最好的写字楼在哪里?”很多人都会回答:“大都会。”的确,就目前而言,重庆写字楼租金最高,最稳定的非大都会莫属,为什么,产品配置好,产品还真是硬,产品好是项目及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好的“名字”是品牌的挂钓,把你的形象存放到最显眼的位置,一个好的“品性”,使你的产品更容易与众不同。“品牌”和“品性”可以解决消费在接触产品前的沟通问题,但真正能够让客户直观感受,还是会落到产品“品项”的本身。
对于营销工作而言,和拍摄电影没有什么两样,电影要卖座,必须有好的名字,好的剧情,但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不会相信你说的精彩剧情,他只相信谁在主演这个片子,大牌明星往往就成为了票房成功的最大保障,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也大体如此。
我都知道龙湖以“服务”取胜,我是说早期。但消费者下单的时候,也是基于他的产品品质与差异,他的“水晶郦城”,他的“香樟林”,他的“蓝湖郡”以及他的“江与城”,这些产品有差异,有创新,有良好素质,所以成就了龙湖项目在市场上的良好表现。
营销当中消费者通过“品牌”,先闻其声,通过“品性”闻香识人,通过“品项”刺激感官,这样的产品认知过程才显得比完整。
还有一“品”,是营销人最容易忽略的,那就是“品类”,所谓品类,就是在向消费沟通的时候,清晰的表达你的产品归属,你是谁?是“商圈?”是“别墅?”是“豪宅?”是“洋房?”将你的品类和品性有机组合,才是你项目的整体认识,比如“原味台北的商圈”这是一个,如果没有商圈,产品缺乏归属感,比如“独栋洋房”很好,如果没有“洋房”,消费者会感觉不知所云。
当然,品类是不是一定要在传播上出现,不绝对,但,如果你是一个新品类,你一定要说出来,否则概念满天,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明确“品类”归属,寻找“品性”差异,建立“品项”支持,最终形成“品牌”,以上四品,皆不可或缺,好的产品是营销的明星,他能代表“品性”,而企业围绕“品性”进行一致性的运营活动配套,就自然形成了差异化的战略。
(要写点东西,某专栏要长草了,适逢公司策划代理的台北城项目正在推出“一梯一户”产品,产品创新之重要更有体会,感而发之,草草两笔,晦涩处,谅解。201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