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又不战,是何道理?
(2012-06-30 21:36:26)
标签:
杂谈 |
没有写过专栏的人,羡慕写专栏人“扬名立万”的待遇,而正在写专栏的人,也在享受被人催稿的“苦恼”。这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借着被人催促的机会,来写一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仔细回味,慢慢咀嚼,也别有一番感叹。
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我们最担心什么,而且,最应该担心什么?我们经常会去这样一个问题,或许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是合作伙伴的产品规划不到位?是项目的促销力度不强大精准?是销售团队的执行能力有很大的不足?是甲方决策太过强势不给乙方留余地?...其实,这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过程通过沟通来解决。
近阶段,我得出一个几乎可以做为口头禅的答案:“唯一最重要的问题,是你的合作伙伴没有目标,或者说,我们没有找到共同的需要去达成的目标。”
经常会听到合作伙伴说,“我们马上就会进入战斗状态”,大家总是无比兴奋,磨拳擦掌,蠢蠢欲动,但又总是临战之时,由于原因的种种,放弃战斗机会。理由是,“我们再想想吧!我们要追求更好的做战时机”
当然这样项目决策团队其实并不多见,但偶尔遇之,总让人联想到燕人张翼德在长板坡前的怒吼,“战又不战,去又不去,是何道理!”只是办公桌没有滔滔河水可倒流,只有清茶一杯,可解火气。
总是在做准备,而没有战斗目标的运营在管理上是有相当难度的。记得曾经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七种工作习惯”,就曾经有这这样一项:“以终为始”。我们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在什么时候动,我们的工作才有方向,但摇摆和迟疑,常常使目标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对于房地产项目的运营,归纳而言之,他的目标大体不离三个方面,一是利润目标;二是速度目标;三是品牌目标,这三个目标常常会做为考核团队的基本参数。获取利润是项目开发的本分,没什么可非议,这三个传统指标中,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一般而言,一个项目要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才会有良好的口碑,有了良好的口碑,才会有相对可观的利润。
很少见过仗打得不漂亮的烂尾楼创造了高利润的,这就是所谓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久则钝兵挫锐。”
但常常会有一些项目,为了追求极度的利润,而让销售的步伐相当的缓慢,最终让市场认为这个项目没有太多的价值,因为没有人气的项目,大家就会产生购买的担心。
我认识一些合作伙伴,他们总是在说要做最好的产品,的确,他们的地段和规划具备了十分良好的质素,但是,他们总是没有动作,也缺乏和市场的有效沟通,最终消费者很多难以理解,因为时间的拖延而必生疑虑。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宣传,再好的东西,消费者也会心生顾虑。
我们说的目标清晰,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一有项目,仓促启动。其实我也认识一个开发商伙伴,企业不大,也做多元经营,他的口头禅是“要看就看五年后”,他的目标也清晰,项目当前坚决不动,2年后再动,结果,他也没有任何纠结。
不动,已可以是清晰的目标。要么动,要么不动,谁没事一天总是“四渡赤水”呢?
没有目标,战斗迟缓,影响的不只是内部,最重要的影响是外部境对你产生了不好的预期,从政治的角度讲,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营销的角度看,“心智是消费者的终极战场”。
除了目标的清晰和迅速的决策之外,确保每一次产品的热销,也是战斗中的要点,要在每一个局部的市场都取得胜利,这不只是内部企业经营的要求,也是外在消费者要求,他们决不会因为去买一个大家都不愿意下单的东西,而留下“很不精明”的评价。
每一次产品的不畅销,都会让你的消费者加深一些内部的疑虑,长此以往,再好的东西,也由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变得价值不足,滞销加重,然后又恶性循环。
要有目标,要有战斗,要速战,这些道理有时会和“利润最大化”的内部思维相冲突,当然,我们也会经常去思考,为什么这两者不能兼能得之呢?当然可以,但,但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清晰的时候,其实,打胜仗还是应该成为最简单清晰的方向,积小胜为大胜,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没有“高溢价”呢?
要战就速战,不战别折腾,乍一看累的是大伙儿,损失的却是自家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