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融城华府营销的杂乱过程思考(20090503)
(2009-12-09 20:45:34)
标签:
杂谈 |
这几个周末的时间,都被一些房地产业内朋友占据了,目的一个,就是被要求陪他们看融城华府别墅。在房价高企,通胀可期的节点下,他们都希望能够在大学城买到一个具有升值力的别墅,并希望寻找机会,通过一套诸如融城华府的优质别墅来保卫自己的财富,他们一致认为,一套好的别墅,倒真是投资和居住皆可的选择,再则,有些闲钱的确也是一件需要辛苦惦念的事情。
想来,大学城目前真是热得可以,融城华府周末一天的来客往往可达六七十组。于是,又想起了一些之前关于项目营销沟通的东西,说来大家分享。融城华府,好时机,热土地,好别墅,呵呵。(以下为之前20090503的一篇发散思考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段时间,就是前两天吧,在参考消息上看了一段评论,是关于全球100强企业评估之后的分析,他从企业排名中看到消费趋势的变化,其中有四个关键词特别做了解读。一是价值,在这样一个M型社会之下,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比如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拉尔迪,法国的欧尚等都有良好的排名,另外也谈到了HM公司,大体属于这样的类型。二是人性的弱点,以一些价格便宜之物,但随时可提供一些对自己的奖赏,比如麦当劳,比如嘉士伯等都是这类方面明证,三是通过家庭有良好的心理感受的,比如宜家等这样的企业,第四类是无线网络型,比如谷歌和黑莓。
通过排名看企业,通过企业看需求,通过这样的需求可以看营销的趋势,这样的趋势和前段时间张利江老总给我们看的低成本生活是同出一辙的,而这些价值趋势的判断是完全可以运用于我们的融城华府项目价值创造当中。
比如无线网络的运用,我们需要在红茶区和草地体验区安装WIFI等无线网络设备,或许一细节,这样的与时俱进是需要做的。当然谈到对家庭依恋的这种趋势,也需要我们在样板房的打造上下足功夫。
而关于家庭价值的表达,融城华府更是具备先天的条件,而且可以超越于传统家庭概念之个,深层次讲,可以是一种家的传统诉求。这样的诉求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竞争层面而言,龙湖虽然以做人文而见长,但就睿城和东桥郡而言,其人文表达是不是还是停留于文字和教育的特征层面?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表达可能,这是我们的机会。第二是针对需要,在精英生活不断遭遇压力升级的今天,这一特定阶层需要有一种不同于别墅一般意义的尊崇,尊崇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压力,而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或许说一种高品质但没压力的生活方式是这一细分人群所需,而这群人正在生育期或者小孩不大,对于教育和后代的成长极为关注,他们在释放自己压力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有很好的发展,这样的表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具有传承的阶层。
这样的解读,和前段时间,我所提及的三联生活周刊讲的百达翡丽传播是一致的,你不能拥有这块表,你只是在为你的小孩照顾这块表,百达翡丽,开创家的传统,而,这个使命也应该是融城华府需要去实现的使命。
除了概念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建筑空间进行各方面的优化,对于这样特定家的传统的解读后的产品调整,现在看来,需要参考的文献很多,可以参考的文献也不少。一是雅各布斯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谈及到街道的作用,其中免不了谈到街道的作用,最重要的三点就是安全,交际和孩子的同化,其中谈到成人应该是孩子成长示范主力军的表达和要让社会和街道能让父母实现他们的监护权,这样的表达,对我们有没有真正的作用,这是有用的,关键是结合这样的思路,如何去完善我们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景观。
而这些观念完全可以对我们项目形成产品生活价值方面上的支持,前段时间,我们在讨论项目的厨房改造,大家一致认同厨房中能让父母能够看到小孩的成长和嬉戏是我们设计要点,因为这是一个家的别墅,他应该强调家人之间无处不在的沟通效果,一种“我的家说不完的爱”的亲情感受。金融街姜总也谈到通过提纯,实现从小孩房内看到室内与室外的主题呼应。虽然与雅各布斯所言有所不同,雅各布斯内容事关生活,但不限于家庭,但意义是相通的,
“你要问生活是否有意义,关键是有是否有足够的生活”,这是序言中的一段话,她引用的一段话,这就是我们的融城华府别墅产品空间需要去呈现的。
一些建筑其他功能性需求的挖掘除了我们客户深访之外,对于这样精英人群的项目定位,王受之写的那种《你好,精英》也略有启发,王一方面在做某项目的广告,也顺带做一些知识的普及,他的系列倒值得一看。
其中谈及到国外精英阶层的特点,倒也是比较有意思。特色之一是高教育背景,没有那些特定学院的文凭也很想想象成为精英的,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布郎等是精英产生的摇篮。第二特色是相对封闭,圈子内人群互相认同,形成一种特定的阶层,有点门当户对的意思,其实这在中国传统士大夫时代有相通之处,先不谈及相对遥远的历史,就是近代也这样的,其实近代很多名人的联姻都是高教育,官宦相交,没有门户就没有交流的平台,这是符合逻辑的。第三特色是较高收入,这个就没必要深谈,明摆着的事。第四是阶层的继承性,往往家庭之间有交情,父子同出一所大学,或者参与同样的社会组织,如布什父子。第五特色是品牌炫耀,以车为例,非兰博基尼,马萨拉蒂等不会代表他们的身份,日本车虽性能不错,但时间不够久远,难入高端之列。特色之六是文化生活观,他们听交响,看芭蕾,赏歌剧,喜欢有格调有志趣的生活方式,并希望这样的方式能够传承。
当然上述为王所提及的国外旧精英的生活方式,对新精英,他也有自己一系列解读,一是专业级消费,重实用,二是完美主义消费,重舒适,三是环保消费观,四是低调的生活态度,第五是精致品味的喜爱,第六是对附加文化价值的追求。王受之同志写书热情的确很高,除这本书之外,还有《骨子的中国情结》、《执意纯粹》、《哈罗,中产》等,在不少设计刊物也相应的表达,比如《设计360》真是高产,是不是也为我们写一本呢?《家的传统》从融城华府开始。
很多关联的东西,只要你关注,就是可以收获到你想象不到的信息,因为这是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因为海量,让你很累,取舍其难,因为海量也往往也有意料不到的惊喜发生,以上信息虽则零散,但,仔细再提纯,或许还是可以服务于我们项目价值创造以及未来价值传播。
对于这个项目,我们想到了之前的两个别墅,一是龙湖的香樟林,以前营销时,定位于都市别墅,倒是在城市化进展中越显贴切,出则繁华,入则宁静,其实在新都市主义的今天,别墅之“别”可以不在于地域上的远,而是回归城市,别在空间与生活之软体。这种价值将是投资增值保障和生活高度便捷的保障。第二个项目是兰乔圣菲,很人文,很低调,很家风。
想到融城华府以上两种优势皆具备,自己也不免窍笑一番。
周末画报的425的城市版中有《城市品味文化之旅》,有段对兰乔圣菲的表达,其实也是想对融城华府表达的,摘录如下:“兰乔圣菲的出现是一个事件,它让一种家庭的使命在我们心中回荡,让一种庄严如教堂的精神铭刻在心,这种成功源自于南加州的家族文化范式,也正是这种文化复刻让这个家族精神的命题有了中西交融的可能,不得不说,兰乔圣菲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文化作品。意大利托斯卡拉和西班牙风格之结合,带来的不仅是建筑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环境,斑驳的石墙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沧桑而厚重,兰乔圣菲的手工、自然与岁月痕迹不动声色的陈述着生活本质的重量。
反工业化的原料与工艺真传在建筑理念上的体现,粗犷的视觉艺术和精湛的手工艺术相结合,成就了兰乔圣菲的经典,也完成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生态阐述,而在移植的建筑语言之上,行走在它的阳光中,古老中国的家族观念被悄然唤醒,依靠、勇气、品位与文化的继承,都在这个大家族概念里得到传递。”
对于兰乔圣菲的描述总是那么让人神往,以前风火做的传播文案,也已成为房地产营销研读的收藏品了。
这些都是我想描述的融城华府未来的价值创造和传播感受,但,融城华府相对他们而言,文化的东西更具备超越性,一个城市能有几个大学城?大学城中的有没有可能再重生一个中心别墅?可谓传世之作,不可多得。如果上纲上线,暴力点的表达,那就是很难想象,一个城市中产不能拥有一套大学别墅,否则是没有眼光,没有品位,是不是也没有对家族的前瞻性责任感。而且,如果错过了,就没有让遗憾消退的可能,城市别墅物业本身本应是稀缺的。
如此看来,家的传统完全可以从融城华府开始,一个全新城市人文别墅的时代或许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