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对成都代理公司的近距离观察
(2009-09-24 23:23:55)
标签:
杂谈 |
1.虽说是一次成都开发商伙伴的邀请,希望对他们专案有所建议,但对于这一次沟通,准确的讲,最好定义为对异地代理公司操作思路的观摩,到底对我有什么样的启发,这是一个必须要去想的问题,而且也极有意义。对成都这件事,起于老杜的即兴建议,说是既然我们要做西三角的第一名,就得去看看西三角的其他公司是如何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这对企业未来布局发展的一小步,也是未来发展前进路上的一大步。
2.成都的开发商伙伴也专业,听富兰克林谈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理解,思路也十分清晰,有企业策略上的理解,有调性上的判断,也可深入到产品的细节,为事有点进退自如意思,这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次行程虽想有点建议,但还是定调为观察好些。
3.A公司作为第一家代理提案的公司,我谈一下自己的感觉,人员的数量规划比较合理,5人,团队统一的工作吊牌,看似专业,时间来得较早,约提前10分钟,准备还算充分,在他们汇报的PPT的右下角,打着自己公司的’2009年专业智慧年’,感觉也一种注重专业修炼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团队,当时就想到万科,有主题年,有主题年的宣传传播,感觉较好。
4.作为一家和伙伴公司项目有过合作的团队,提案团队不惜笔墨的对前期合作进行了回顾,评断倒也张弛有度,谈到了表现较好的业绩,也谈到了由于销售风险的控制,并谈到可能没有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看似中肯。
5.对于一个可能持续合作的项目,竞标方应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团队呢?他们在这一方面有一个技巧性的表达,在PPT上赫然打着“还是A公司,却是崭新的团队”,在服务的合作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完全认同的地方,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和要求,这显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开发商的好感,这是他们比较取巧或者用心的地方,还有他他们的汇报,也是尊重台湾开发商的习惯都用的繁体字式。
6.有一定的策略思考,整体汇报思路以“或许,有人错过了****(以前伙伴的开发项目)”为企业战略传承的方式来展开,有一定的立意,虽有常识的意思,但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7.对于市场研究部分,对数据的解读还是有一些深度,会在一些资料下面看到他们的提出的观点,比如谈到供应量的未来的加大,他们提出“加快前进步伐”的思考,当然这也是成都张总的要求,这些数据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也是我们提案技巧经常谈及的“WHAT IN IT FOR YOU”,所有的数据和现象要有指向性才行,没有关联性就是乏味的程序化表达。
8.在目前市场可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调控的大背景下,他们对二套房政策等诸多政策做了陈列和解读,形成了表格化的东西,分为“政策”、“核心内容”、“主要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按道理都是常识,但我们的模板规范性还不太强,导致我们也时常有漏项可能。
9.与之相对应的事,比如对于竞争区和竞品的研究分析,我们可能顾此失彼,如果没有中途的控制会,那么很多内容就会缺失,的确是技术标准需要提高,这样才能更好为开发商伙伴服务。
10.国内相对较好的代理公司的文本表达都有一种趋同性的表达,那就是文档化,比较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如同图文并茂的WORD模式,只是有一点重要的差别,那就是观点清晰度更高一些。
11.国内代理企业的一些思考方法和模式,很多都有世联的影子,比如SWOT的交叉分析模式,比如对于企业目标用“利润”“速度”“品牌”的方式来解构,当然,所有的代理公司,好象都没有真正理解到开发商的需求,或者完整需求是什么?
12.A公司提出一个策略组织,虽然有点空,但也算是有思考,1.延续品牌。2.小盘大作。3.区域占位外双楠。4.塑造产品力。5.坚持快速快销和利润。感觉有些道理,但里面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或者可分为“品牌策略”“产品策略”“传播策略”“销售策略”,然后将内容导入条理更好。
13.对消费人群作了“核心人群”、“重要人群”、“游离人群”分类,我们对客户人群的分类,表达方式较多,也看了不少,有自己的常规表达,也偶尔用万科的分类,或者借鉴易居的模式,但相对固定应该更利于操作。
14.结合*****的项目品牌延续,A公司提出了项目未来发展“城里的月光”为产品系列依托的“企业5年发展计划”,这有点企业战略布局规划的意识,团队的整体思考层面还是比较开放,不局限,或对开发商未来企业开发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
15.成都代理商都在定位之后,有主体定语的表达,以前我们比较注意这一块,现在我们基本都比较少关注,一些项目除非特别要求,有时案名都会缺失,这是技术标准缺失和中层管理团队的成长性不足所导致,当然,通过阶段性公司的调整,大家的进步是可喜的。
16.对于未来销售阶段的布局理解,他们用了一些表格,表达还算清晰,并在表格上进行细分,“目标”、“思路”、“内容”、“条件”等,看来清楚。
17.*****在未来团队规划方面有取巧的地方,他们表达为项目规划有三个团队,实际上就是“1+0.5+0.5”的模式,一个现在销售,一个****原有售楼中心的利用,一个管道公司,这和立业的模式没有太多的差别,他们表达取巧的痕迹重了一些。
18.对于****的提案,策略多,概念多,有方向,但少执行性,“区域劣势比如飞机噪音如何考虑的”“”文化要领之下的真正的产品利益是什么?“入市时机是如何规划的?“”台湾元素在这个新项目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商业部分应该如何解释?“,我自己至少有这样的一些问题,但自己作为观摩也就没有去提这些意见。
19.后面问一些项目客群有无差异的问题,对方谈及应该是比原有项目为更年轻,但吊诡的是,这个项目的面积还普遍大一些,这做如何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延续品牌,就应该设定一些类型进行个项目的异同点分析,人群,功能,产品,价格,周期,手段等,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20.老杜认为项目的客层切割不细,区域内的矛盾性下的人们的行为观点兴趣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另外产品利益的创造显得不充分,这和我的意见是一致,只有概念或者是不成立的,就是弄点精装或者也是一条出路(比如万科的U5精装),另对A公司提出的世家诚品,略有看法,认为诚品的东西应该是二环内的。
21.林总后来问项目如何创造溢价的问题,对方总体的应对能力和问题解构显得足,条理性和丰富性和专业标准有一定的距离。
22.结合开发商前期看重的合作条件-本地资源,****多次提及其所在的传媒集团的社会整合能力,或许有点重振旗鼓,以此再下一城的意思。
23.后来是林多次提及的B公司,据说,这个公司目前已经做到了成都的第一名,用他们的话说,龙湖认为他们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企业,万科也把他们作为成都唯一可做独家代理合作的企业,有些标杆项目支持下的傲慢,当然有支持的傲慢并不荒唐。他们的整体的人员结构感觉年纪大一些,超出我的习惯认识,不知道这样的感觉是好还是不好?
24.作为一家与国内重要开发企业有合作的团队,市场研究表达的面也相对较广,涉及到政策,产业,经济等多个层面,前两家大本也都涉及到CPI,PPI的解读吧?而且研究的一些资料也涉及到全国重要城市,姑且先不谈针对性,但感觉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场。
25.市场研究部分用到了供销比,也用到存量和销量之比,在去年市场调控阶段,08年开发商观望,当下纷纷上马开发特定现实,正合对目前的市场施工规划和趋势作为了判断,这一点的针对性不错的,对入时判断就显得十分关键。
26.对未来可能出现竞争的区域板块,他们进行一些数据化的总结和结构分析,这不错,我们常常在大资料和个案上有深入,而板块的研究习惯和资料的详实显得略有不足。
27.市场研究的人群对方部分用到了两个模型都立业公司用得不多的,一个是万科的区域和人群对应的模型,盾安用过,感觉可以,但没有推广,一个是消费特征的AIO模型,自己看过,没有让大家去执行。
28.最近,对方对销售管理体系做了重点介绍,涉及到销售管理保障、管道营销、培养客户忠诚、关注客户增值等诸多方面,我们在销售方面梳理和销讲感觉比较缺失,之前金融街张总也在问我们同样的问题,可以回答,但没有形成让人激动的体系。
29.B公司提案后的问题回答倒是体现了他们团队老练和傲慢,思维清晰,经验丰富,问题解构能力强,甚而有一种咄咄逼人之势,如问“忆景可否和对我们的价值形成影响“,对方答”已售完,没参照性,无甚影响“,如”你们能不能做好事件营销执行“。答”我们肯定没问题,或许不能满足到你们兴趣偏好方面的要求“,如问”未来如何入市的时机如何看“,答”说不清楚“,问”如你们定64000,开发商定7300,你们如何办“,答”听开发商的“,问”-----“,答”如这样都不能,万科早就把我炒了“,问”我们一商业加5万每平方米依然大卖,如何睦“,答”商业定价毫无逻辑可言,应该把那家代理公司炒了“。
30.用杜总的话说,林,张都是十分优秀的人,那到也是,他们之间的对话,都谋虑较深,各有所指,言来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B公司这帮人的经验是不错的,他们回答问题的清晰程度,和对问题解构能力是立业的专业老总要学习的。
31.和老杜在车上谈了许多企业和策划团队未来经营的看法,很受启发,回头整理,仔细消化,希望能共同努力把团队和企业带到一个新高度,毕竟,我们都是有理想的人,而且,这也是责任。
(晚上开车从成都回来,已经12点,中途大雨可谓滂沱,几乎难以看清方向,想到张树新在大雾中开车时的思考,人之处境如企业之处境,行路虽多坦途,亦当思迷路时何解,思及所观,感其所感,几无睡意,遂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