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画了一艘船泊烟云的水彩画,旁观者评论说,船占的画面比例大了,朋友当时就感谢了这样的交流,持续几天,还在就此说旁观者的见解高,我忍不住说,艺术充满着自由和梦想,船大船小最主要出于当时创作时的灵感和境界,具体的比例没有什么定规可言。
后来读到启功先生 《浮光掠影看平生》,恰也提到船大船小的比例,他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个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另一面是南宋后期某个皇帝的题字,笔迹略似理宗。题字是两句诗 “泬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启功先生评价说,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妙处在即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把“泬寥”、“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合盘托给观者,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这位画大船纨扇的画家,是处在“马一角”的时代,却不落“一角”的套子,岂能不算是豪杰之士!
启功先生的这本书中,可见许多这种不遁常规的观点,有位家长,勒令他的几岁小孩子,每天必须写若干篇字,缺了一篇,不许吃饭,启功先生就当面说,你已把小孩子对书法的感情、兴趣杀死,更无望他将来有所成就了。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写几篇字,都是临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叠在地上,有一人高的两大沓,先生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因为写字者已经写腻烦了,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所以“工夫不是盲目地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地重复以达到熟练。”
很多造诣很深的艺术家,普遍讲求一种艺术上的自由。一位小友请教摄影家任锡海老师摄影技巧,他真诚的笑说,没有什么深奥,你感觉非常好就按下快门。我和她解释,任老师就像武功界的高手,心中已没有套数,但这得建立在长久的勤学苦练之上,一位好友曾说拍过三万张再来说摄影,倒不是要达到这样的数量,而是要你能自由的熟悉你的相机,不断思考你的片子,最终达到能够自由表达的境界,而所说的感觉非常好的时候,就是感情特别充沛的时候,有了基础,有了感情,就拍得出有温度的好照片。也是这样的缘由,总是鼓励年轻的妈妈们,拿起相机就是宝贝最好的摄影师,因为拥有无限的情感和自由。
海明威在获诺贝尔文学奖致辞中大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前辈大师们留下了伟大的业绩,正因为如此,一个普通作家常被他们逼人的光辉驱赶到远离他可能到达的地方,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孤寂中工作的作家,如果他又确实不同凡响,那他就必须面对永恒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每一天,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做过但却已经失败的事,这样他就会有幸获得成功。
这些优秀艺术家的心得值得分享和思考,如果艺术家们有着 “以一知十”的艺术天赋,加上对艺术执着坚持地热爱,那么船大或小可以不去过问,只讲求创作瞬间的内心表达,自由和梦想成就艺术。(2014年6月12日《青岛早报》)http://s4/mw690/001HQSVbzy6JBRcoNDd63&690
(文/图 香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