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我的一个女同学从一家平庸的出版公司,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在业内赫赫有名的出版公司。后者的名气在业内不仅如雷贯耳,老总更是我社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出版社里有这样一句话:留下的多是平庸的,离开的全是人才。有很多出色的出版公司老总,都是脱离出版社的苦海后独自创业的。
我十分关注民营出版公司,众多畅销书都是民营公司策划的。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几年后,我也会走出出版社,经营一家出版公司。
如何做一名出色的民营出版公司老总,如何使出版公司获得长远发展?我有一些考虑。
一,掌握必要的出版知识、编辑常识、法规意识。出版公司众多,但是做得最好的那几家的老总是什么背景?全是在出版社摸爬滚打磨练了一身武功后才出师的!
例如,光明书架的严总最早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而湛庐的韩总也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骨干。掌握必要的出版知识、编辑常识、法律法规,不仅能使公司运作更加科学高效,少走弯路,更能使下属对老总的钦佩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雇佣关系带来的地位差距感。有出版社工作背景的老总能够清晰地感知要向出版社学哪些优点,要摒弃出版社的哪些缺点。
二,走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风险规避策略。不可否认,中小型出版公司在风险抵御能力方面逊色于出版社。一些出版公司只出版一到两个领域的图书。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在出版领域中,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选题不能放到一个领域中。国内某家出版社的出版领域涉及经管、机械、汽车、教材(本科、高职、中职、基础教育)、英语、计算机、建筑、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可谓是鸡蛋放到了十多个篮子里,但是它们为了维护这一庞大体系的运转成本又有多高呢?民营出版公司难以将产品线铺得这么广。
对于民营出版公司,应该怎么事实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何规避风险呢?这里具体涉及了几个问题:
1.对已有产品进行分类、改造。将产品分为续畅销书与常年销售的书。切不可一味地做只卖1年多的选题,这样第二年还要再重新研发新的选题。这对于公司来说只有当年赢利,没有多年的积累。出版公司一定要将产品分成畅销书和常年销售的书两类,既要有短平快的利润养家糊口,又要有每年稳定的收入来用于可持续发展。
2.切不可“低级复制竞争对手策略加个
更字”。这里我要提一个民营出版公司经常用的策略,这个策略叫做“低级效仿竞争对手加个更”。其实这个策略也被很多出版社广泛采用了。这种策略的实质是:浮躁做书!将书的成功看做是物理意义上的成功。
何为“低级效仿竞争对手加个更”。下面举例说明:A公司出版某本书后,市场反应良好,B公司老总说,咱们照着它的封面风格设计,书名中改个字,起个类似的名字,找个工作室跟着写一本内容差不多的。它页码厚,咱们“更”厚,它便宜,咱们比它“更”便宜,它送一个书签,咱们送两个“书签”,比它送得“更”多。它书里有大师的88条名言,咱们“更”多,它书里的情妇有两个,咱们书里“更”多,有40个!
这个不叫做书,这个实际上是按照物理或数学的方法来简单复制竞争对手的策略。它的本质是不研发选题,搞浮躁出版。作为一名睿智的出版公司老总,切不可采用这条策略:
(1)这条策略完全忽略了你手下的能力,你把他们变成了没有思维、不用研发的复印机和计数器,他们懂得效仿和数数就行了;
(2)你看不到别人成功的本质是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思维,看到的永远是事情的表象。成功源于内涵,而你看到的却是纸张、页码和简单的数字;
(3)这种做法打不出品牌,而且做出来的东西生命周期短,没有积累。
(4)你会变得没有选题计划,你的计划就是如何抄袭别人,得不到竞争对手、甚至手下人的尊重。
3.通过图书产品实施社会控制,也就是传播学中的“刻板成见”。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说买手机,大家都买诺基亚和三星(摩托已经不行了),国产的联想、夏新、魅族在投放广告,再研发新产品市场占有率还是上不来。
可能很多人都说,这是品牌问题,大家认了牌子。这句话对于没有系统学过传播学的人看来已经很深刻了。但是作为一名出版公司的老总,应该站在传播学研究的角度更深入地看待“认牌子”的问题。这个“认牌子”的问题,实质是一种社会控制,在传播学中叫做刻板成见,或固定的成见。
通俗地说,作为出版公司的老总,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在产品同质化的年代让读者优先选择自己的图书产品,必须“要在读者脑海中打下买这种类型的书,一定要买某某出版社或某某公司”这种烙印。这样无论今后的市场竞争如何激烈,或者经济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总有属于你的读者。一旦社会控制形成,竞争对手的产品再多,也只是品种上的昙花一现。
4.合作出版社的渠道及专业特色应与本公司产品一致。这句话比较长,但是不难理解:公司经营经管图书就要找经管渠道强的出版社合作,而不要找科技出版社合作……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