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连续调整,除了估值偏高需自我修正外,流动性紧缩导致投资者信心逆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10月份再次面临大小非解禁的高峰,不禁令人对下半年行情更加担扰。
从法律层面讲,股改完成时大小非问题已经解决,上市公司的股改方案均得到多数流通股东的认可,股改对价也已经支付。但从对股市的实质影响看,大小非问题却远未解决。而且新老划断后新出现的大小限问题将对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
对大小非的低成本股票解禁后的减持意愿,水皮打过个比方,说如果爷爷辈有个古董花十块钱买的,传到孙子手上,市价变成了100万,孙子决不会因为最初的投资赚了10万倍而着急卖,而往往会待价而沽。水皮的比方打的好,可他忘了个事实,古玩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珍贵,时间越久价格越高,而中国股市时间越长供给越多,供过于求当然很难卖出好价。
据统计,目前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大约是23万亿,流动市值大约占11万亿,12万亿是将逐步可流通的大小双(大小非和大小限),市场的压力可想而知。11万亿流通市值中还包括比例不小的已流通但没有抛售的大小非,没抛不一定是准备长期持有,许多是等着卖个好价钱。结果可能导致,行情好时,大小非因惜售而不愿减持,行情下跌,大小非反倒争相减持,进而成为行情下跌的帮凶。由于大小非对上市公司的了解远胜于一般投资者,如果其利用内幕信息进行精确减持,对股市的危害程度将非常可怕。
新老划断后的大小限,既不必支付对价成本,又可以享受二级市场高价发行带来的巨大利润,无论到期减持与否,大小限们已铁定成为资本市场的必胜玩家。新股发行制度一天不彻底改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就注定只能是资本盛宴的买单者和任人宰杀的羔羊。
下半年的市场或许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凶险,在股指的天台上,我们不仅要迎战杀招频出的机构投资者,还要时刻提防大小双的背后黑脚。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暂时是否应以退为进。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参考资料(除大小双概念为本人独创,其它均来源于百度百科):
大小双:本人独创名词,特指大小非和大小限。
大小非: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非即股改后,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小于5%,在股改一年后方可流通。大非即股改后,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者,在股改后两年以上方可流通。解禁:由于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
大小限: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发起人持有的股份通常要有三年的锁定期,即从上市之日起三年后方可流通。这种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作“大限”。但如果在上市前12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的股份,则可在公司上市一年后即可流通,锁定期仅为一年。这样的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为“小限”。
目前市场上被大家所称的“大小限”是指在2006年5月新老划断后产生的。所谓新老划断是以2006年5月18日为限,在此之后,新上市的公司属于全可流通的公司,已不存在股权分置问题。也就是说,一旦一年或三年的锁定期结束,这些股票不用再通过股改向股民送股,即可自动流出。因此,股民购买这类股票时,就应考虑这种风险。例如,在海外全流通背景下的股票IPO发行通常的市盈率在8-12倍之间,价格相对较低。然而,我国股市在股改新老划断后,发行的298只股票,发行的平均市盈率高达30倍,最高为99倍的中国远洋,居然比股权分置时期股票发行的市盈率还高。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新老划断”这一重要的时点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告诉股民从2006年5月18日起买的股票已经是全流通股票了,必须在购买时就考虑到它一年或三年后将自动流出的风险,不要再以如此高的价格在一级市场申购和二级市场买卖。但由于这一宣传几乎就没有进行,导致可怜的股民在不知不觉中仍在按股权分置时的思维购买股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