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Yaki
张嘉佳写的睡前故事在微博上单篇转发量动辄十几万,整个系列吸引超过4亿次阅读。他因此得了个封号:微博上最会说故事的人。他的睡前故事集结成的新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两个月就卖破百万。
如果不和他聊天,我不会知道如今这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他,曾经抑郁过三次。这里说的抑郁并非文青一时的悲春伤秋,而是病理意义上的,需要看医生吃药那种。
第一次是在2003年,刚毕业的他适应不了社会,日日失眠,靠药物控制症状。
第二次是在2005年,因为失恋,他在一个公寓里住了半年,基本没过出门。最抑郁时,他站在阳台上想跳下去算了,幸亏一个哥们儿砸门进来救了他。
第三次是在2012年,结婚半年的他遭遇婚变。他每天灌自己一到两瓶伏特加,醉倒在酒吧和客厅不下一百次。
而现在的他,坐在我对面,用笃定语调说,“我觉得自己现在活得挺幸福,我OK,世界OK。”
相比他怎么成为超级畅销书作家、众多名导追逐的热门编剧,我更关心他是怎么从抑郁症患者变成一个开心的人? 而且我相信,后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也可以解答前一个问题。
以下是我根据对他的采访总结的张嘉佳版“走出抑郁,重新开心”的技术指南
一、“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去做。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不可能所有东西你都不喜欢,一定有些东西能够打动你,去找到它们。”
他践行了自己说的这句话——用做喜欢的事的方式来自我治愈。
他觉得自己喜欢以舒服的方式旅游,于是就背上行囊出门旅行。头等舱、大酒店、度假村,怎么舒服怎么玩。他去了泸沽湖游泳,蹲大理街头晒太阳,跑青海湖边吹风,飞人人都在打麻将的成都吃冒菜,去背包客成群的拉萨看了看大昭寺,还去见了莽莽昆仑万里雪山……
他故事里那个32岁离了婚,自我放逐般满世界旅行400天,买了300张机票、火车票的主人公陈末,真的就是他自己。
他知道自己喜欢美食。于是去哪都不辞辛苦找好吃的,连爬雪山都自带了烧烤架,惦记着去山上烤肉,一路上他搭讪认识了476个饭馆老板。
为了增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执行力,他特意准备了一个厚厚的记事本,专门用来在心情好时写自己所有想做的事。
一旦心情低落,他就把本子拿出来,一件件去做,像完成任务一样。“这样总比呆在小屋子里窗帘都不开好呀。”
他不想跟任何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本子却偏偏说去认识下香烟店老板;他伤心到连饭也不想吃,本子却兴奋得告诉他,周六去海鲜渔港家等位。长久如此,那些暴躁、沮丧和悲伤的日子,逐渐变得好熬一点。
二、“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还会逼自己豁出去,做之前未敢尝试之事。”
他有恐高症、从二楼往下看就胸闷气短腿软,但他还是跑去了毛里求斯玩高空跳伞。跳之前他想反悔已经来不及,只能哭着喊着一跃而下,好在反正死不了。
还有次,他和朋友在印度喝醉了酒,看到一条河里漂着死尸,于是几个人划拳,谁输了谁就下去捞尸体。这在当地可是亵渎尸体的大罪,他们被疯狂追打,差点出事。
“遇到事情就问自己,会不会死?不会。那去他妈的,试试就试试。会,我靠,那不能搞。”这是他那段时间建立起来的处事方式,“当你人生豁出去的事情多了之后,有些问题就会变的无足轻重了,你会想通透了。”
三、他选择的世界观是:“绝望之后,总有希望。”
这个世界观,并不是一蹴而就建立起来的。他自己也说,青春期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对自己对世界绝望。而到了三十多岁,经历了自己离婚,父亲病重,尝到了人生真正的绝望之后,他才知道,人生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必须往前走。
而往前走,就会有希望。
PS:去年12月采访他对当时状态有点糟的我是一次蛮有效的心理SPA。有时候,仅仅是知道身边有那么一个人曾被生活用大火狂炒,但如今还是照样生猛海鲜,就能对自己起到有效的安慰和鼓舞作用呢~
预告:
下一期会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张嘉佳采用的这些方法能够帮助他走出抑郁的文章。
祝你开心 O(∩_∩)O
题外话:
你们给我留的言,有些我没有回复。之所以没回复不是我不想回复,而是因为按照微信设定,读者留言超过48小时,我还没回的话,就不能再回复了。有些你们的留言我看到的时候已经过了48小时回复时间。QAQ~
所以,如果你给我留了言但没收到我回复的话,你可以把留言内容重新发一下给我,我会回复哒~
———————————————
来自@幸福计划(thehappyplan)
http://s10/mw690/001HPZQqzy6GPbstDVTd9我们会在这里和你分享我们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幸福而做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每周更新不少于1次
加关注:大标题下面有个灰色的 幸福计划--> 点击就可关注!
点击我的头像-「查看历史消息」可以查看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