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D底(顶)部识别方法

分类: 股海伏笔-技术篇 |
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直接关注本人每天的直播内容,记得“加关注”哦!

一、頭底部臨界〈背離〉之定義
上述的圖片MACD在0軸上的是頭部臨界〈又稱為頭部背離〉
在價位上頭部後,回檔波即DIF與MACD交叉往下〈此時見白色柱狀體,RSI下20〉,待DIF與MACD交叉往上〈見紅色柱狀體RSI上80〉後,價位超過頭部背離點〈價位上零軸後回檔,取DIF最高值數所對應K棒之高點價位為頭部背離點〉或創新高即形成第三波。如果是頭部背離,當價位創新高而指標沒創新高,則形成後價位過前價位,後指標不過前指標的頭部背離狀態,此時視背離點的破點方式而推斷後續波段的漲跌,
MACD在0軸下的是底部臨界〈又稱為底部背離〉
在價位下底部後,反彈波即DIF與MACD交叉往上〈此時見紅色柱狀體,RSI上80〉待DIF與MACD交叉往下〈見白色柱狀體RSI下20〉價位破底部背離點〈價位下零軸後,反彈波即取DIF最低值數所對應K棒之低點價位為底部背離點〉或創新低即形成C波。如果為底部背離,當價位創新低而指標沒創新低,則形成後價位破前價位,後指標不破前指標的底部背離狀態,此時視背離點的站上方式而推斷後續波段的漲跌,
二、價位在頭底部之界定:
於MACD〈慢線〉未零軸時,此時價位須以MACD由負值轉正值的最後一個負值,所對應之K棒的高點價位為上頭部的分界點,往後不管多少支K棒,只要收過分界點價位即站上頭部。
底部界定:
於MACD為下零軸時,此時價位須以MACD由正值轉負值得第一個負值,所對應之K棒的低點價位為下底部的分界點,往後不管多少支K棒,只要收破分界點價位即下底部。
三:B高、N2之定義:
N2:不分頭底部在白色柱狀體的範圍內的價位最低點統稱N2。
四、臨界點〈背離點〉之定義:
當MACD在0軸下,價位也落下下底部後,反彈波即取DIF〈快線〉最低值數所對應K棒之低點價位為底部臨界〈背離〉點。
層級設定;最小層級為5分鐘線,依次擴大其上層級為20分鐘線,在往上是小時線、日線,週線、月線。
參數設定:RSI以倍數率射成3跟6。
為了簡化及因應市場上的名稱因此將EMA1〈快線〉稱之為DIF,EMA2〈慢線〉稱之為MACD,而相減之後的柱狀體植樹正值則稱為紅色柱狀體﹝紅柱﹞,負值則稱為白色狀狀體﹝白柱﹞。
以參數10;20;10對應30MA及3RSI這組為主體,再視市場中交易密集度的大小及起落的快慢搭配另兩組參數〈放大及縮小以因應市場中的速度。
上述為相應法則所使用之節制點位,提供給好友們做參考。
在拙作何謂相應法則及相應法則之層級互動,【多空臨界分野】有更進一步的具體的說明。
前一篇:早评:8月份对称时间窗口
后一篇:午评:次新股已进入小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