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里的英雄主义——专访辽宁省画院副院长、著名油画家戴都都

标签:
戴都都中国美协理事辽宁省画院辽宁省美协副主席记者香玉 |
分类: 名人专访 |
http://s1/mw690/5d329ca8gddac5a591f40&690
站在画布前像国王,得意忘形、随心所欲地去创造。
走在人群中是平民,脚踏实地、自由自在地去生活。
这就是画家——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与国王和平民不分高低的人。
——戴都都
英雄主义无不为男儿所追崇和向往,它代表着一股雄性的力量,体现着人生价值一种不懈的追求,也是诸多历史或现代人物所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内心英雄情结的一种渴望。把英雄主义在油画作品里完美刻画,于当代著名油画家戴都都作品中得以表现。
戴都都出身于军人世家,自幼对英雄一词的理解,随着时光的流转,越来越深刻于心间。当他成为油画界的名家时,他毅然用手中的画笔刻画脑海中所根深蒂固的英雄形象。自古至今,多少英雄人物在改变着历史,创造着奇迹,在这些英雄人物的眼里,和谐的世界与美好的人生,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争取。
都都把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的理解力,上升到艺术情感的世界里时,对渴望的想想付诸于画布之上,以各种手法去完成颜料的组合,使其形成幻想的英雄主义世界。他是怎样驾驭这些巨大场面的图形的?当然,这种超现实的、甚至于魔幻主义想象的立体思维里,也只有卓越的艺术家才能有此胸襟和不一样的天才的想象。都都作品中巨大场面所反应的正是艺术家本身内在的能量所折射的一种艺术心理,以及对其心理所产生的艺术的想象,这种想象可谓是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http://s4/mw690/5d329ca8gddac5e401723&690
英雄主义情结
都都的英雄主义情结及其浓厚,或者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深埋其中,让其内心与历史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在诸多人物面前,作品能把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灵魂所在表现得那样透彻,这与艺术家本身的功底有着不可分隔的联系。
都都对于英雄主义的绘画和理解,不仅仅表达出了内心的情感,也展现出了他对英雄主义向往的情结。对他而言,那是一种雄性的力量,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催人奋进的力量。画人即画心,在都都的作品里,所展示的英雄主义形象,自最初的作品《梦中的小舟》,直到后来的《中国故事》《与但丁讨论神曲》《青铜时代》系列、《向大师致敬》等巨作,每一次作品的完成,无不抒写了他艺术生命中的心路历程。而这段历程,也正是见证了他在创作上逐步走向高峰、在思想上逐渐完善对英雄主义的深刻理解。
都都创作的《青铜时代》系列,于他而言,他骨子里喜欢青铜质感的坚硬、高贵,另外,在习惯上我们感觉英雄的铠甲都是金属的,而他所画的是通过绿调子想表达一种给人视觉上所产生的坚硬的金属感。都都认为,青铜时代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最饱满最旺盛的时代、自信的时代,所以,此画系列也是一种对时代的歌颂,令其对人生、对社会散发着正能量。如果说之前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是以描绘历史英雄人物为切入点,那么都都作品《青铜时代》系列,用其好友王波的观点,则是注入了更多具有丰富内涵的题材元素。
都都油画作品《中国故事》,所描绘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发展史,我们喜欢他这种穿越时空的结合所赋予古今时代的变迁。其造型的完美体现,写实手法的多种元素渗入,足可见艺术家本人的功底和实力。于此作品前,只是静静地感受着,亦想象得出中国在时代变迁中所发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变化所带给人心灵的震憾。
http://s11/mw690/5d329ca8gddac61528fca&690
都都以自己独特的驾驭历史人物的能力创作时,所表现的英雄气节于他心底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这种独创性,这种天才的灵感和想象,使其自如地完成他的创作,贴近时代主旋律,唱响英雄时代的赞歌,回放曾经那种大义秉然的英难气概。那些独具英雄主义韵味,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历史性、文化性的作品,是否能给你的思想里,产生一种触动心灵的感想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
渴望激情
戴都都油画作品,满怀着种种为艺术而创作的渴望的激情。正如都都所讲,他每一次全心投入的“创作”,都足以令他“精疲力竭”。因此,他不得不修整自己,走出这次角色的激动,享受一下生活,重新充电,等待下一次“状态”,渴望下一次激情。
这是一种何样的情怀?我们明白,他是在等待灵感,能让他为之完全投入且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灵感。正如都都的老师宋惠民先生说,“都都的作品富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感觉和冲击力,是灵感、灵动、速度、瞬间飞逝、不可重复、不可再现的自由而美妙的神韵。这一画境的取得,是需要最好的创作状态,最好的作画心态。那就是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心无杂念、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达到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松弛的作画状态。”http://s4/bmiddle/5d329ca8gddac636910d3&690
真正的艺术家有一种天生自然的推动力,一种直接的需要,非把自己的情感思想马上表现为艺术形象不可,这种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情感,又以色彩和形状所表现。都都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他的脑海里,总会忽然之间不自觉地有某种意识在孺动,使其思想和情感达到一种近似于疯狂的状态,这种状态大概就是都都所渴望的等待,即激情创作的渴望。此时,于他内心最深处的思想、观念、情感,马上就由姿势态度上现出一样。
都都油画作品《向大师致敬》,描绘出了7位艺术大师形象,即从文艺复兴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到“画不惊人死不休”的达利、毕加索,齐白石和耗尽一生精力探索人性的罗马尼亚大师柯尔尼留·巴巴,都都创造其作品时,何不是满怀着无比的激情去创造?何不是用艺术的手法将其形象刻画得更接近于大师本色?
有时,我们会说,创造的推动力可以完全是外来的,唯一重要的要求是,艺术家应该从外来的材料中抓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并且使其对象在他心里变成有生命的东西。而一个真正有生命的艺术家就会从这种生命里找到无数的激发活力和灵感的机缘。正如都都所说,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有生命的,说白了一幅画应该是活的,不应该是死的,也不应该是生活的一瞬间,不应该是照相机可以做到的,应该是走动的、立体的,就像看一本书一样,是可以翻页的,可以超时空、立体地呈现出来。
风格就是人本身
http://s6/bmiddle/5d329ca8gddac66f01ed5&690法国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
著名评论家范迪安说,“有关超现实的想象并没有把戴都都的油画语言束缚在写实的框架里,他艺术上的突破就在于语言方式的突破。经过具象的描绘,他在油画风格上走向了雄强的表现,用一种阔大的笔触和精神化的色彩解放了画面上的形象,形成了表现性的超现实或超现实的表现。”都都的表现主义画作,有时是很张扬的,也就是说彰显了一位艺术家的个性。当艺术家有其独特个性的时候,他的独特的思想和想象的创造力,通过其形象思维和内心情感有所释放。比如《上空的达利》《爱书》《爱情诗》等作品,这种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表达作品人物思想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有意无意地对存在主义的挖掘,或者对历史人物进行现代化的构思和幻想。
对于创作,都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画家的每幅创作都应该是有感而发,都应该是随心所欲,都应该是心血来潮。画家创作时,最重要的是自己,因为每个人是有个性的,是有区别的,你怎么画出区别呢?真诚地画出自己,这就是区别。都都在中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他的画上自然而然也有一些中国的元素。比如他喜欢中国的书法、狂草的流畅、酣暢淋漓,激情四溅,有中国京剧舞台的象征性,这都是潜移默化的思想起了作用,不是刻意所为,当你真诚的创作时,只要是真感情的投入,就能画出你的个性。
都都说,作品创作要美。当然,这里所说的美,不仅指作品本身的美,而是需要作者心灵的美之体现,唯有心灵的美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山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当我们带着艺术审美的眼光去欣赏都都的作品时,方能发现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是那样的自然、统一,找不出任何瑕疵的地方,正是达到了当代油画的至高境界。
1989年油画《梦中小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1年油画《大船早安》在“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中获“铜奖”。
1996年在泰国曼谷举办个人油画展,同年油画《满江红》在“东北三省油画联展”中获“金奖”。
1999年油画《中国故事》[合作]在“中国艺术大展”中获“金奖”。
2001年油画《梦中的小舟》被编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美术教科书。
2005年油画《血债》[合作]参加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同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6年创作巨幅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合作]。
2007年油画《勇敢颂》入选“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同年9月参加“中俄油画家作品联展”,《飞扬的心》等十余幅作品参展。
2009年创作巨幅油画《青铜时代·把酒论英雄》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中获“优秀作品奖”。
2010年油画作品《向大师致敬》参加“第二届关东画派晋京大展”。
2011年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戴都都油画作品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戴都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记者 / 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