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画里的情缘——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王炳道

标签:
王炳道记者香玉中国美协仕女画中国文联神州 |
分类: 名人专访 |
王炳道的童年,随着祖父、祖母在乡村生活,乡村生活的宁静造就了他安然的个性,以及赋予了他一颗善良的心。在那里,他快乐地生活着,感受着那些饱含乡土气息的事物,内心不由自主地喜欢。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醉人的宁静,暖暖的乡情,对热爱生活的他而言,每每用心体会着世界的美好所带给他快乐的同时,点点滴滴感人的印记也在他心里时时徘徊。
每当夕阳西下,他背着充满童趣的草筐,独自一人无忧无虑地走在回家的乡间林荫小道,听鸟儿歌唱,音声美妙动听;望高空晚霞,景致浪漫唯美。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放眼望去,田野里一层层麦浪,像是被拉动的绿色丝绸,满眼金黄的油菜花,映衬着天边的红霞,绣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王炳道爱上了这个给了他许多温情和幸福的乡村,用心感受着所赋予他心灵深处的梦幻景象,对故乡那片热土的一草一木,都怀着深厚的感情。那里曾是他生活的地方,有他和亲人的回忆,在回忆的岁月里,总不经意间演绎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http://s8/bmiddle/5d329ca8gdbcca9382fc7&690
王炳道自幼热爱艺术,那是受了祖父的影响,可以说,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爷爷。爷爷识得几字,可惜不会写。有趣的是,他的毛笔字却是爷爷教会的。在他幼时练毛笔字的时候,爷爷告诉他,要将毛笔杆对准笔尖,横、竖笔画写到头,且要驻驻笔,等等。爷爷的教诲,让他自此开始了苦练毛笔字,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功底,对他后来的绘画也有所帮助。爷爷见此情景,甚是高兴,每次赶集回来,常给他带些毛笔和墨汁,供他练习。那时候的他,便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也从练字中感到了无限乐趣。至于后来练就了一手被乡人称好的毛笔字,也是自然。
王炳道的祖父和祖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实人,其善良的慧根和淳朴的秉性,即处处为人着想,处处感恩于人。在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下,深深影响着王炳道,他幼小的心灵也因此被烙下了中华传统的优良美德和善良的印记。当时,还是孩子的王炳道暗下决心对自己说,有朝一日他若在绘画上有所作为,绝不忘记报答祖父和祖母的恩情。
他的祖母,用善良的情感抒写着人生的温情,用慈善的泪水诉尽了一生悲苦的心声,历经磨难,亦无怨无悔,毅然把真、善、美的微笑留给世间。令他非常遗憾的是,疼他爱他的祖母,临终也没能跟孙儿说上一句话。就是在那样一个悲悯的日子,祖母带着对孙儿的思念,泪眼里含着对亲人的怀念,永久地默默离开了人世。后来,王炳道为了纪念已为故人的祖父、祖母,特意雕刻了一枚印章,文曰“报祖”。其意有:一为报效祖国,一为报答祖父、祖母。
仕女情缘
http://s3/bmiddle/5d329ca8gdbccb9b42f12&690仕女,在古代是指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且才貌双馨的良家女子,有这么几层含义。一是指宫女;二是指以美女为题材的中国画;三是旧指贵族官僚家庭的妇女。仕女,代表的是我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与琴棋书画相伴,行走墨客悠闲生活。
王炳道最初画仕女图,是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来塑造仕女形象,他欣赏仕女那份朴实的情结,不乏温婉、雅丽、闲情,也不乏才女之气。无论卧、坐、站等优雅姿态,无不显示了古典女人仪态万千的柔美、婉约、闲愁几许的神色;举止投足间,且无不散发着古典美丽女人独有的味道。然而,在王炳道的画作里,作品中仕女的眼神,却羞涩地附带点点忧愁,女人的心思和她们的爱慕之心,通过笔墨勾勒出清纯、柔美、沉寂、落寞等感慨之情,不由自主地让人怜惜几分。
女人如花花一朵。古典女人的美,如水如烟,柔情万情。于王炳道的笔下,多才多艺的美人儿,娇柔妩媚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无意间流露一丝丝醉人的愁肠,花前月下或思君、思人生,用一份真、一份情,绘画出理想人生。那份份真情,在岁月的轮回中,演绎出了段段佳话,供后人品读。
仕女是美的化身,是天使的化身,且把女人的那种美丽、善良、温情、娴熟、体贴带到人间,或者说,多少英雄为之折腰。王炳道之所以绘画如此多的仕女画作,在他的心思里,还有这样一个割舍不下的情结。
http://s3/mw690/5d329ca8gdbccbe48ef92&690
周先生十分欣赏仕女画,因在他的故乡,有一位伟大的女子,即西施。然而,“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周先生对西施的崇敬,并非在意她的美艳至极,而是因为在他人看来柔弱的女子,却为国家而牺牲自己,这般大爱,几人堪比?所以,周先生看到王炳道的画作,不仅欣赏,心中也莫名地产生了一种不可言诉的或崇敬、或怀念的复杂情感,二人便很快成为心灵相依的知己,也是不言而喻。
王炳道说,他和周先生虽相识时间短暂,但情义浓重。当然,时间并不是情感深浅的代名词,也不能说明什么,只有彼此用心沟通,以君子之态相交,方可为真朋友。
数月后的某日,王炳道得知周先生不幸于一次意外车祸中丧生的噩耗,泣不成声。或许,周先生离世之时,还想着王炳道的西施画作是否已完成?这是他的夙愿,没能实现就走了,带着遗憾和留恋悄然离世,留下了许多悲情遗愿。王炳道说,他会以知己之心代以完成。无奈上苍让他们结识,却又让他们相见恨晚,匆匆永别,遗憾和记忆的影子,于此留在了王炳道的心中,使其悲痛不已。
上联:幸遇伯乐成憾事,弟非良马,千里长嘶痛悲声;
下联:高山流水丹青在,兄是知音,琴断七弦有谁听?
王炳道的心声,若是周先生能听到,远在他方也能得到欣慰。当然,王炳道也希望周先生的后人能理解这样一种不可言诉的情怀。
http://s7/bmiddle/5d329ca8gdbcd1a1ff346&690王炳道将继续他的西施之作,通过100个不同姿态的画面,创作他曾向周先生承诺的百幅西施作品,当然,所创每幅作品,无不怀着对周先生的思念,无不想象着周先生的厚道与真性情的知己抒怀。王炳道从没有中断创作,他知道,当他创作完成百幅西施画作之后,他的这位友人周先生冥冥之中会对他投以慰藉的微笑。在王炳道看来,如果能完成周先生的夙愿,用100幅西施画作来表达他对故友的思念之情,让已故的周先生瞑目,那么,作为友人,他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也慰藉了故人的灵魂。所以,在不久的一天,他定会将西施画作的创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之后,把创作情缘告白于天下,让故人灵魂得到安息,也使自己心安。
山水人生
王炳道于清华美院学习时,先后于张大千隔代弟子施云翔先生学习山水绘画,且主要感受张大千先生山水画的那种雄浑磅礴的气势,追求山水的“魂”。在他的意识里,认为此种画风能够鼓舞人的气势,振奋人的精神,使人高瞻远瞩,心旷神怡。
山水如画,画如山水,如诗如歌,醉人心扉。艺术创作,不仅缘于情感,也源于他理想中世外桃源般的世界。欣赏王炳道作品之山水画之态,如身临其境,不知是在画中游,还是在山水中欣赏画?
看作品中青松的挺拔与坚韧,总使人想到顽强的人生,即使受尽百般磨难,也毫不畏惧风雨的袭击,披荆斩棘于艰难中行走,向着目的地一如前往。松树,它的坚强,它的长青,无不代表着人生历程中的毅力和坚强。其实,人的一生,无论遇到风风雨雨,或挫折不断,只要想到高山上的青松,难道不会因此而拾起勇气吗?难道不能以微笑的姿态去迎接某些小小困难吗?
唯美的画面,意境深远,如仙景般浮现,映射着美好人生的风景线。让思想在这里翱翔,让梦想得以实现。迎风站在巍然屹立的山中,想我所想,思我所思。那云雾缭绕的心境,沉醉了一颗身在其中的心。面对这些活灵活现的画面,即使再大的艰难险阻,或许你拾起最初的信念,将不再悲观厌世,不再绝望人生。何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这唯美的如仙景般的画面里,你会感受到未曾有过的舍得之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完美答案。http://s7/mw690/5d329ca8gdbccc6a95a16&690
王炳道用笔墨赋予作品蕴含,用情感赋予作品灵魂,同时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作品得以传达和体现等,使佳作更具得灵性。于浪漫之旅中眺望柔和的落日余晖,迎着温柔的晚霞,远观层峦叠嶂的山峰,微笑着看棵棵青松迎风竖立,心中时而温柔如棉,时而激情似火。此情此景,你不珍爱美好人生吗?看着它,只是看着它,你还有时间去思索其他吗?刹那间,心醉了。
此外,王炳道所创作的工笔画——虎,吸收了冯大仲先生的画虎技法,画风独辟蹊径,画技日臻完善。虎与福,意义谐近,即有虎有福之意。山中之虎,它是雄壮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又是英雄的象征。山中卧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嫣然显示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王之道。
作者语录
http://s1/mw690/5d329ca8gdbccedd6e490&690
王炳道·艺术简介
王炳道,男,1964年生,安徽阜阳人。硕士学位,2011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斋号“一禅居士”“龙潭斋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傅抱石研究会会员。
曾获“中国书画院百杰书画家”称号。其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先后为《艺术界》《美术大观》《书与画》《国画家》等专业杂志及海内外多家报纸刊登介绍。2011年,书画作品被国家邮政总局收藏并做成专业邮票。近年来,多幅作品先后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