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4种性格的4个学生
(2018-09-09 22:45:12)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注释】
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
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鲁:迟钝。
辟:音pì,偏,偏激,邪。
喭:音yàn,鲁莽,粗鲁,刚猛。
【大意】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云说】
春秋时期的卫灵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卫灵公宠爱美女南子,南子生活作风极差,且与太子蒯聩交恶。蒯聩曾策划刺杀南子,结果失败。事发之后,卫灵公将太子蒯聩驱逐出了卫国。三年之后,卫灵公去世,因蒯聩被驱逐在外,卫国人就立了蒯聩的儿子姬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卫出公十二年(公元前480年),蒯聩潜回国内,劫持大夫李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卫出公。为夺取君位,父亲赶跑了儿子。
卫国发生内乱,本来不关鲁国什么事。但是,内乱发生之后,身在鲁国的孔子立马说:“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孔子所说的“柴”就是弟子子羔,“由”就是子路。这两个人都在卫国做官。孔子的预判完全正确。子路听说卫国发生政变之后,主动往城里跑,非要以一己之力驱逐蒯聩和孔悝,结果战死。子羔则与子路不同,卫国发生内乱时,他本在城里,但他没有去挑战蒯聩和孔悝,而是想法设法逃出去。逃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走到城门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看见城门关闭,子羔心里凉了半截。但转机很快出现。守城的是一个刖足之人,这个人认识子羔。原来,此人曾经犯罪,子羔审案,判他受了刖足之刑。刖足之后,他就被发配来守城门。他对子羔说,城墙的某个地方还有个小门,你可以从那里逃出。于是子羔逃出了城。
子羔感到奇怪,就问这个刖足之人:“你的脚是被我判刑砍掉的,现在正是你报仇的好时机,你为何不报仇,反而救我?”刖足之人说:“刖足是因为我犯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你判我刖足之刑,是你的本分。可是,当判刑完成之时,我看见你面露不忍之色,伤心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今天我帮助你逃离的原因。”当年判案时所发的一念仁慈之心,在关键时刻救了子羔。
曾参
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政治观—孔子是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路为本位,来构筑其“仁”学体系的。孔门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须看到,即使同一学派,不仅在性格、经历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邃、更有耐力的特点。特别是孔子去世后,曾参独立生活实践的几十年间慢慢消化夫子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所得,从而对孔子学说的某些方面予以推进。
《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他曾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子张:
对于"师(子张)也辟"却有两种不同的注解。一是把"辟"解为"偏",偏者,怪也。就是说子张性格偏激。多数人都是这样解释的。少数人则以朱熹,他把"辟"解为"便辟",作邪僻之意思,而他对'"便辟"又曹作过两次解释,一次说:"谓习于容止,少诚实也",另一次说:"谓习于威仪而不直"朱熹对"便辟"的这两次解说是一致的,都是说善于逢迎诌媚而不诚实的意思。照朱熹的看法子张也就是这样一种不老实的人。
以上两种意见(偏激和便辟)到底哪一种合乎实际呢?我认为前一种是对的,而朱熹的意见是不恰当的。理由如下。
第一,孔子在这里对儿个学生所概括的愚、鲁、谚等,很明显是指的天生的素质或性格,那么在叫起谈到的"师也辟"的"辟"也应和前面所讲的洞题是一致的,应是指的"偏激万的天生的性格,而绝不会是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习惯品性。
第二,我们知道,孔子对其弟子的过错,都是很坦率地给以指点的,如指责子路"野哉!由也",说宰我"朽木不可雕也",说冉求"非吾之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等等。同时,我们也知道,孔子是反对"巧言令色"的。假如子张的品德真的像朱熹所说的,是逢迎诌媚而不诚实的话,孔子定会给以斥责的。然而孔子在这方面没有半点批评。可见子张品德,并不是这么低下。
第三,子张对于品德低下者,不但不同流共处,而且还给以卑视,如《论语•子张》篇中载:"子张日:'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在这里子张就批评了那些信道不忠实的人,是些不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
由上分析,可以肯定,孔子说的"师也辟"而不是指的其他,专指子张性格这一点的。
据后人说: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生产力低下,季家这个命令,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沉重的。而子路的行政区内正管到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还叫子贡来捣乱。孔子就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皇帝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一般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仁义之举,但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威,所以你错了。
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同样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前一篇:孔子开始嫉恶如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