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伊利股份乳制品行业股票 |
分类: 公司研究 |
最近跟业内人士较为深入探讨了乳制品行业和品牌龙头企业伊利股份,并整理了资本市场对伊利股份调整的核心观点。
在伊利股份这波下调的逻辑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第一波抛售的人,认为董事长在公司股东会上讲成本压力大,是在暗示后续业绩没有释放的意愿,所以觉得短期没劲了;而当后面市场对“公司表示成本压力大”越讲越多之时,很多人却真陷入成本压力对业绩影响幅度的担忧上了。第一波担忧尚可以理解,第二波的认识偏短期化且逻辑未必正确。
价值投资最强调忽略短期业绩波动,特别是像伊利股份这种行业格局稳定和具备规模和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白马股,应该把握伊利的战略性机遇期,用战略眼光长期投资。首先,一线销售的反馈暗示伊利并不是消极销售。液态奶销售好于业务员年初计划,业务员都加大了给公司的订单,如果公司不想放业绩,就可以忽略业务员的要求,但伊利没有;如果不想放业绩,就不会给奶粉业务5、6月份加任务量。其次,我们无法排除短期因为成本或者确有不想放业绩的意愿,但从未来一年看,公司定增解禁,仍具有放业绩的动力。第三,公司的基本面如此清晰,我们觉得实在是可以忽略短期的业绩波动,而以战略的眼光来投资伊利,在这轮调整中买入获得新的一段收益。
还是退一步,来估算成本和费用带来的业绩影响: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如果按照上面的推算,2013年伊利收入增速14%的话,摊薄后EPS怎么也在1.3以上,我们测算是1.35。如果保守一些,假设公司毛利率持平,或者要打破惯例在今年特定多增加些费用,伊利也应达到近1.2元EPS。作为一个成长路径清晰,基本面风险小的消费品龙头公司,目前的估值是合理偏保守的,从一年到2年看的空间是明显的。
由此也提出一个新命题,过去多年市场一直提的观点是“高端品需求拉动,大众品成本推动”,但随着大众品里龙头企业越来越成为品牌型消费品,他们具备相对较高的毛利率,较大额的费用率,成本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微弱。乳业、啤酒、软饮料等龙头企业已经呈现这个特征,肉制品、调味品也部分有所显现,但费用率都偏低的企业、配料和添加剂型的企业仍更需关注成本推动。因此更准确应该还是“品牌型需求拉动,制造型成本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