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什么造就彼得林奇

(2013-03-28 06:41:51)
标签:

彼得林奇

比尔米勒

对冲基金

富达基金

股票

分类: 投资哲学

彼得.林奇(简称林奇)虽然不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投资者(毕竟是一个公募基金经理,财富和巴菲特,索罗斯,老虎罗伯逊甚至Steve Cohen,David Tepper这些华尔街大鳄都相差甚远),我们也从来没有在报纸上看到林奇买私人飞机,买职业球队这种新闻。但林奇的投资方法,他的那本战胜华尔街,对于那些成长股的选股型基金经理还是影响重大。而个人感觉,他的理念是国内的投资者相对而言最推崇的。那天我的前客户突然问我,不知道林奇的成功是否有什么时代性的背景吗。这突然让我想到是个有趣的思考。我们常常在网上会看到“如果巴菲特在中国,是不是也会亏得下岗”这类的讨论。那么彼得林奇,除了他本身的选股方法优异之外,还有什么时代背景造就了他呢?毕竟,投资是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游戏。

 

林奇做富达基金经理的时候,大概是1977年到1991年,而他业绩最出色的那一段就是美国的整个80年代。我也看了一些资料,发现80年代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1)把供给管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了首位;2)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偏向效率;3)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4)摸索并建立了对方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的体制;5)形成了摆脱国际竞争对手(当时的苏联)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所以说,虽然80年代美国的通胀非常厉害,也出现了沃尔克这样不断想办法打压通胀的美联储主席(他可曾想到,20年后的今天央行行长的任务就是不断放水)。但是整个经济的大背景更看重效率,开始看重创新,而冷战的结束也开始让全世界更加看重自身的经济发展。这种大背景本身就是企业成长的温室。

 

从人口结构看,众所周知,80年代是美国战后婴儿潮成长起来的黄金时期,这些二战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婴儿潮人们和他们的父辈相比在消费概念有很大不同。更看重消费体验,服务,而且消费的欲望也更强。在经济增长本身比较温和,中产阶级数量开始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美国婴儿潮旺盛的消费欲望也大幅拉动消费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的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也催生了许多消费大牛股,这本身也很符合林奇的选股标准。他甚至曾经说过,当初买福特汽车就是把他当做一个消费股,以及之后买瑞典的Volvo。而这个情况其实和目前的中国有些类似。目前我们这些80后也是婴儿潮的产物,消费欲望本身也很强。曾经看到一个调查,不知道准不准,说20-30岁的人几乎不储蓄。这个结果可能有些夸大,但是you got the idea。当然,中国从大背景上来说,和美国当初经济平稳增长还是有些不同,毕竟我们的经济和政策不确定性更强。

 

当然,我一直认为,造就林奇伟大最最重要的原因,他在熊市入行,然后经历了美股的黄金十年,如果他晚点退休,可能会经历这个整整的黄金二十年。美国道琼斯1980年到1999年的走势图,从1000点不到的位置到了1999年的11000点,翻了11倍。即使是林奇退休的1991年,也是上涨了3倍。虽然许多人还记得1987年的大股灾,但是回头看,这是一个小的调整。牛市,是造就林奇伟大最最重要的原因。在市场强劲的时候,加上出色的选股能力,就制造出了惊人的业绩回报!

 

如果林奇在现在会怎么样?当然,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但是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几年前,市场曾经有一个号称林奇接班人的家伙,Legg Mason的比尔米勒。这个人也是连续15年战胜市场,呵呵,伟大的成绩啊。但是,那是2006年之前的事情了。06年的时候,米勒因为错过了能源股的大牛市第一次跑输市场。而2007年的8月和9月美联储两次降息又错误的让米勒认为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重仓出击金融股,导致连续第二年跑输市场。但是这都不是灾难,如果和2008年相比的话。米勒在2008年几乎是倒霉到家了。他买入的贝尔斯登,Washington Mutual,花旗,美林和两房不是破产就是被政府收购。这一年这位明星基金经理亏损了55%!!林奇和米勒一样,都是天生的乐观派。如果在今天的市场,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重创?我记得10年的时候去拜访过Legg Mason,那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这个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股票的规模,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对方只是笑笑说金融危机让他们受伤太深。回来看资料才知道,米勒这位旗帜人物在08年的亏损导致了巨大的股票基金赎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