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考和勤奋的力量

(2012-07-11 06:15:35)
标签:

投资哲学

价值投资

格栅理论

系统性思考

投资逻辑

财经

分类: 投资哲学

对公司的研究归根结底是逻辑,逻辑的背后需要思考,思考的方法是系统性验证,放弃拘泥思维,崇尚查理芒格的格栅理论。其实没什么捷径:独立性思考能让你站在巨人(投资大师、成功人士和上市公司)肩膀上享受“向上高度、向下深度、向前速度”,思考能让人变得异常强大,勤奋能让人变得异常富有。

--------------------------------------------------------------------------------------------------所谓对公司的理解和感觉,是需要"慢慢炖"的。换句话说,对一个公司的理解,并不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那一瞬间的判断,而是长期观察其经营态势的逐渐变化,各个方面去搜集信息,然后综合在一起后形成的“系统性观感”,而不是“就事论事”。出一个新闻马上判断一下,谁说了个什么话马上判断一下,那样怎么可能形成对公司的理解呢?又或者只会抓某几个财务指标,以历史财务指标来论公司质地与内在价值或者看后视镜来判断前景,那么恐怕永远难以再上一个台阶。

 

这可以想象为对一个拳击运动员的2种截然不同的观察方式。第一种是你每天都和他一起训练,一起聊天,你知道他平常流了多少汗,训练条件好不好,方法科学不科学,他有没有梦想,他的心理素质如何,他真正的困难和挑战在哪里等等。这种平日里培养出来的默契,再结合你对于拳击行业的基本了解,你不需要盯着他在赛场上打的每一拳,你就大致可以判断他处于一个什么层次,谁是他的威胁。而偶然挨几拳输几场不重要的比赛也是很正常,重要的是你知道他没有大的意外的情况下可以走多远。

 

另一种则是平时漠不关心,就等着比赛开始。然后听着播音员不断的一句一句的实况转播:又挨了一拳,对手好高大啊,好像体力有点儿问题,等等,好像又占了上风了,哎呀,对手又发飙了。这种人不就得天天跌宕起伏吗?不就得一有点儿动静就忐忑不安吗?不就得听风就是雨吗?奇怪吗?太正常不过了。

 

所以,自我检视,到底对于这个公司的理解有多深?观察的区间是否完整?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我们投资这个公司的“逻辑支点”到底何在?如果找不到一个大的逻辑支点,那么就很容易陷入经常性的对琐碎事件的过度关注上,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越做越迷茫。同时,这个逻辑支点也成为了我们观察企业是否还在轨道上的一个很好的参照,避免“与企业谈一场没有主题的恋爱”。(有感于博友李杰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