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租房和房奴的两难选择

(2010-03-10 13:02:26)
标签:

房价

百姓生活

伦理道德

杂谈

分类: 生活感悟
    鼓励租房之所以在中国遭遇尴尬,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儒家文化是以“家”为核心的文化,维系“家”文化的纽带是血缘关系,而维系“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则是住宅(有私有产权的房屋)。没有住宅就没有“家”,因此,人们可以倾其所有去购买属于自己的住宅,年轻人结婚一般都要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儒家文化圈国家国民的特殊消费习惯。在中国台湾地区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有土斯有财,就是这种文化的口头表达方式。

  2009年,有文认为“是丈母娘推高了房价”,引起网络媒体的热议,笔者以为,将房价上涨都归结为丈母娘固然有些偏颇,但其中还是有内在道理的。网络论坛上曾经有一篇题为《26岁的我离婚了!“80后”婚姻注定死在房子上》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热议,帖中称1983年出生的她两年前与1982年出生的老公在北京租房完婚,后来因为“身边的同事都有车有房”而萌生买房念头,最后因为手头拮据发生多次争吵后导致离婚。一项对2429人(79.5%的人为“80后”)的调查显示,74.2%的人表示自己身边的“80后妻子”因为房子问题经常与自己吵架。

  从上述现象看,似乎“80后”的年轻人非常看重住房在婚姻与家庭中的作用。但笔者不这么认为,比他们年长的“60后”、“50后”等更看重住房。对住房的倚重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住房对于国人而言,除了可以“居住”之外,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简言之,住在产权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和住在产权属于别人的房子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以解决居住为目标的廉租房制度不能成为解决住房问题的主流形式,提供有产权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才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住房制度安排。

    同样,对于住房的精神倚重容易产生房价与租金出现背离的现象,因为自有住房含有“文化溢价”。现在,住房的租金收益率只有2%左右,而按揭贷款的最优惠利率也在4.5%以上,租金收入只能支付一半的按揭利息,在财务上是不合理的。出现这个不合理现象有住房上涨的预期因素,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房奴和租房的性质本质上市一样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