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在基金公司中的战略地位
(2008-11-16 11:29:14)
标签:
基金管理财经 |
分类: 基金动态 |
2007年全国企业年金新增规模达到400亿元,企业年金总规模达到1300亿元。同时,每年新增资金将在800亿元到10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企业年金的市场规模应超过5000亿元,10年后将达万亿规模。迅速攀升的规模前景,使得企业年金业务成为资产管理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但这并不意味基金公司从企业年金中赚的利润就少。在和企业年金委托人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年金管理除管理费用外,还有一定的业绩报酬。而由于企业年金的基数都不小,因此利润很可观。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企业年金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企业年金的规模具有雪球效应,会随时间越滚越大。企业年金业务是公司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和公募基金形成互补效应。尽管目前规模不大,但企业年金不像公募基金一样有赎回压力,年金业务更具吸引力的是未来。
从趋势上看,企业年金的市场潜力巨大。基金公司在公募遭遇困境后,很可能转向企业年金管理业务,以解决规模扩张困境,这演变成新的利润和规模增长点。
今年以来,博时基金在全面启动的中央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招标中,一口气签下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十家央企。华夏基金已被70多家大中型客户确定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签约规模超过100亿元,运作规模超过60亿元。南方基金旗下实际进入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资产也超过110亿元,管理规模相比今年二季度末的68.39亿元增长60%,是2007年底管理规模的5.5倍。
针对当前的熊市行情,基金公司管理的企业年金对权益类(股票)资产的投资采取了低仓位的操作策略,资金主要用于新股申购;而全债型投资组合方案,主要是购买国债和信用评级为投资级的企业债券。
另外,企业年金的委托人能够参与资金管理,并在收益、投资策略方面对年金管理人提出要求,甚至可能参与投资策略的制定,这为企业年金增加安全保障;投资操作上也较公募基金更为灵活。而公募基金缺乏委托人或投资人约束,风险控制容易被忽视。
由于通涨率居高不下,使得更多的企业年金加入投资管理行列,引发基金公司之间恶性竞争。表现形式主要是打价格战。因为对企业年金管理费的规定只限制了1.2%上限,并未规定下限,导致在招标时甚至出现“零费率”。这说明投资管理费率因调整空间大成为不规范的核心。
很多年金客户过分关注短期业绩评价,收益预期过高,但长期来看,资本市场的平均回报不可能总那么高,年金客户应把预期定位在长期的市场平均收益率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企业年金有养老基金属性,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和高波动,这不符合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原则。企业年金对投资管理收益的要求是“求稳不求高”。所以,投资者教育和渠道拓宽都将是基金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做大作强的基础。无论是恶性还是良性竞争,投资业绩和服务质量成为基金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