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价值观的感悟 - "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2008-11-01 10:07:05)
当笔者设计以上标题时,不由产生两种答案:“金钱”和“兴趣”。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大多数参加工作的人都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只有少数高层次或大师级人物会乐于选后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选择者深处什么环境。
理论上讲,工作有两种动机:一是“远离”,二是“追求”。
有的人想找好工作和拼命工作是因为他们害怕贫穷。这就是“远离”动机,那么他们在拥有一定财富积累后,远离了贫穷,这种动机不再有指引他们行动的力量,于是他们停止不前。另外,人们对“金钱”的渴望有时是无止境的,通俗讲是“贪婪”。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达到对金钱的“追求”,这样不但会偏离真正的“追求”目标,而且不进则退,甚至毁掉人生。举个例子,假如你在穿过丛林的时候,突然碰到一只老虎(代表贫穷),恐惧会使你没命地奔跑,设法摆脱老虎,一旦背上思想包袱,你的跑步变形和四肢无力,会被老虎吃掉;另一种情况,当你顺利摆脱老虎到达安全地带,你也就没有继续向前跑的理由了。故事当中的两个结果都是“远离”阶段必然产生的;同时,“远离”阶段也是一个社会的自然筛选和淘汰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达“追求”这个境界。
工作本身是自我提升、实现和规划的过程,初期目的是为“远离”,但最终目的是为“追求”。正如微软中国前总裁唐骏所讲,“当你每天工作完毕,仔细回想一下:你今天有收获吗?幸福吗?快乐吗?”;投资大师巴菲特也表示,“工作是我对什么感兴趣?需要了解什么?我愿意去学习什么?”
笔者也曾多次自问:“当你完成每星期、每月、每年工作周期后,你在职业领域学到了什么?工作充实吗?技能提高了吗?符合自身兴趣吗?”如果只为“金钱”,那是否会迷失自我,是否违背了自身“职业”目标。当你无法回答以上的种种提问,证明你还停留在职业成长环境的初级阶段,是以“远离”的动机去工作和生活。真正的“追求”,是学会忍耐孤独、克服懒惰、抑制贪婪、审视自我,沿着轻松的-快乐的-永恒的-符合自我原则的人生目标前行。投资大师巴菲特和索罗斯20年前的财富积累已经足以领其满足,而度过余生,为什么在生存已经不是问题的情况下仍然天天都去办公室,研读财报,实地考察,思考策略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兴趣”,即追求。巴菲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工作比经营伯克夏更有兴趣了,我觉得能在这里工作是我的运气。”,而索罗斯也曾表示,“我与其他富翁的主要区别在于我感兴趣的主要是观点,钱对我个人来说用处不多。”
笔者在而立之年真正领悟到发展“追求”的关键在于:从一而终,恪守原则,审视自我。在生活的任何阶段追求“和谐和快乐”;在事业的任何阶段追求“平凡中的不平凡”,讲究“无为而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