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09-25  杭 州 的 国 语 区

(2013-04-30 17:33:59)
标签:

则非

杭     

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写的电视片解说词

 

题外话,讲国语

 

开车路过天目山路和学院路的交叉口,一幢挺拔的大厦矗立眼前——“现代国际大厦”。如此来命名一幢大厦,让人颇有触动。这名字很直白,直白地流露出现代城市的流行语境,我们都想说“现代话”、“国际话”,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和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两位数的GDP接上轨,不落伍。回头看,我们曾经会讲的那些国语,倒只剩下些碎片,散落在城市的某些快被遗忘的角落。

 

一个难得的机会,应友人之邀,写了段关于拱墅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电视片解说词。让我有幸近距离审视这片仅存的老杭州的国语区。

 

一个社会的语境,与这个社会的心态或者自信有关。一口带伦敦腔的英语成为那些在现代的、国际的大厦里白领人士争相追逐的光亮身份标签。所谓的伦敦腔,是否就是伦敦的市井之语呢?与杭州的市井之语又有何异?而我们对待我们的市井我们的国语,通常是用拆迁重建来把它消灭,变得现代化、国际化。

 

这一次,国语区被保护了起来,我觉得这是进步,是更自信的进步。

 

 

 

 

 

 

篇章一

    京杭大运河源远流长,全长1794千米,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大地上,如果说万里长城是阳刚的一撇,那么京杭大运河就是阴柔的一捺,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汉字—“人”。

    杭州,京杭大运河的起点。运河水系如丝丝血脉,滋润着杭州这座城市,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兴盛景象。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运河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人文,自隋唐始,运河两岸便商铺汇聚,河上商船云集,出现了“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繁荣景象,杭州成了“川泽沃衍,有海路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的天城。而在当年,从杭州进京的商旅舟船,总会从拱宸桥开始那悠长的水路之旅。

    拱宸桥,目前杭州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名始于明崇祯四年,“拱”,取迎接之意,,乃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着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自古是奉迎帝王之处,而今是杭州的北大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丰盈而悠长的岁月过去,拱宸桥西岸早已成为繁荣的城市聚居地。

篇章二

    桥西历史街区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西侧,东临京杭大运河,西接小和路,北至桥弄街北侧,南至登云桥,总用地面积约为6.8公顷。

    桥西历史街区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留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区域。历史上依托拱宸桥作为水陆交通要道的地域优势和通益公纱厂等近代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个城市层居民聚居的区域中心。

    “当此轴击肩摩之地,行李往来,故资利涉”,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商贾、市井生活的画卷兴盛一时。同福酱园、范阿元米店、夏金玉杂货店、余长寿剃头店、源大禹米店、大德堂药店、毛鸿诚煤行、汪鼎兴铜匠店、嘉兴当……这些在老人家口中娓娓道来的老字号,闪现着昔日集市文化的光辉。

    至今,拱宸桥边还保留着独具风韵运河戏曲文化,阳春茶园、天仙茶园、荣华茶园等等卖茶与演戏兼具的茶园戏楼,曾经是拱宸桥两岸靓丽的风景。著名的戏剧演员谭鑫培、刘鸿声、汪笑浓、盖叫天、袁雪芬等都曾在拱宸桥西运河沿岸的剧场中演出。

    桥西一带独特的民俗和民间信仰,传承下许多民间崇祀、传统城市公共建筑。有专为往来客商祈求发财的“同合里”财神庙,祭祀专为下层妇女治病的张大仙庙以及慈善组织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典型的地缘街区,依托运河形成,具有多种文化交汇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物质空间形态和非物质人文景观。桥、弄、街、巷……这里保留了大量民居建筑,有沿运河的住家与埠头、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建筑、五六十年代的集体宿舍、八十年代的“筒子楼”。弄空间、桥头商业,而近代工业、航运仓储的加入使得传统街区里弄空间中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厂房和仓库,建筑类型逐步多样化。

    桥西历史街区俨然是一幅最地道的杭州居民生活长卷。杳杳的丝竹和檀板的余韵渐渐消逝,如同拱宸桥上一级级斑驳的台阶,一块块苍青的桥石,拱宸桥下潺湲流淌的河水,漫漫无休,诉说着岁月更替的苍凉和无奈。

篇章三

    随着杭州城市中心的南迁,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和传统工业的衰落,一度使得桥西历史街区在杭州城市化的进程中急剧边缘化。

    一方面,居住与工业用地交错混杂,桥西历史街区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基础设施,环境杂乱,街道地势低,大量违章搭建,破坏了原有建筑格局。

    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由于城市管理的缺失,桥西历史街区面临着历史构筑物散落无人管理,街区立面历史元素不断流失的局面。历史形成的区域风貌和特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色逐渐消逝,历史形成的邻里关系、市井关系遭到破坏,城市肌理破坏。

    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街区风貌的呼声强烈,但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进入新世纪,对桥西历史街区的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合理保护开发,已经显得极为迫切。

        2002年,杭州市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跨世纪的“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运河杭州段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两项重大决策让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了活力,变得越发刚柔相济,生机盎然起来。

篇章四

    保护桥西,发展桥西,不仅要保护街区的历史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更要尊重百年发展至今的桥西深厚的历史积淀。

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分级保护,重修张大仙庙恢复庙会

    以保护清末民国的历史建筑为主,本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和“能保则保”的原则,对于现存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构)筑物,给予保留。

    张大仙庙会是拱宸桥一带最闹热的民俗活动,来祭祀专为人治病的张大仙,有高跷、抬阁、鼓吹等节目。不过到上世纪初,庙宇已经全毁,只剩下7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目前,张大仙庙主体已经造好,屋檐顶正中间雕上了福禄寿三仙,两边各有一条尾巴高翘的龙鱼。庙堂边上还重修了一个药铺,面积有800多平米。

    按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的设想,将来张大仙庙也会举行民间祭祀活动。而药铺会联合大的中药房,请一些专家过来坐诊。

三方面挖掘桥西的过去,122套合院民居得到恢复

    对桥西的历史调查以时间为轴,按清末—民国时期—解放以后的顺序,从平民居住文化、仓储文化、近代工业文化三个方面挖掘桥西过去的故事,以延续桥西文化多样性特点下的历史文脉。

    棉纺织厂,以杭一棉保留仓库为主的能反映近代棉纺织工业文化的建(构)筑物等。

    平民居住文化,以桥西直街,桥弄街,敬胜里,吉祥寺弄,同和里,通源里为主的民居。建筑形态有里弄住宅、合院住宅、下店上居以及上世纪60年代的单元式住宅等。目前改造工程已恢复122套合院,合院所带天井面积小的三四平米,大的近20平方米。这是现在杭州唯一一处合院民居,全国少有。原先桥西区块的1186户搬迁居民中,有320多户要回迁。

    仓库运输,以杭州土特产公司的民国仓库为主的仓库建筑。

保护开发两个创意产业区

    改造桥弄街与桥西直街为传统商业街,复兴历史街区的运河传统商业文化;发展创意产业,保护和开发两个创意产业区,延续运河繁荣;居民回迁,延续桥西平民生活传统;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历史记忆碎片再现桥西历史文化风貌和人文风情,为运河申遗增加亮点。

特色街巷要铺上旧石板

    旧时,桥西街区的路面由青石板铺成,每块青石板之间都用鹅卵石点缀。当地人把这种路叫做檀石路。直到上世纪70年代,被改成了柏油路。

这次,改造工程保留街巷里弄原有结构,路面铺上旧石板,浓缩桥西古朴风貌。同时,考虑到桥西直街和桥弄街将通汽车,这两条街上铺的青石板全部加厚。

游桥西历史街区可走水路

    目前,桥西区块的土特产仓库遗址码头和杭一棉码头,都已基本修缮完毕。恢复后,这两处码头将迎来漕舫和水上巴士。

    游人送往,去桥西历史保护街区,可以走陆路,从新开通的小河路进入通源里、桥弄街;也可以走水路,坐运河水上巴士由杭一棉码头和土特产仓库的遗址码头进入街区。

    夕阳的余晖,洒满了垂柳下的石板路,轻盈而又厚实;运河船队突突的马达声,惊扰不了石板路上牵手而行的老人,历史与未来弥漫在空气中,散发出一股古典优雅与现代文明相谐相融的味道。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正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拱宸桥下,古老的运河载着新时代的故事,随着流传千年,奔波千里的水波,荡漾开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