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02-18中河高架——会不会是杭州永远的遗憾!?

(2013-04-28 08:51:47)

上班第一天,看新闻,上海外滩“第一弯”要拆除了。

好端端的外滩边,有那么一段高架路,真是件“创举”,难怪被称为“亚洲第一弯”。

新闻里,专家说拆除的原因有:其一“从匝道下来后的汽车与地面交通融汇后,庞大的车流时常造成拥堵”,其二“第一弯使整个外滩中山东一路与中山二路近3公里被拦腰隔断”。

“第一弯”拆除后,将建3千余米的地下通道。

……

看了上海的“第一弯”,又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则消息: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城,当初也有着世界级的交通问题,祸因是高速路横贯市中心。竣工于1959年的高架中央干道投入使用时,日均通行量为7.5万车次,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自豪的城市象征。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通行量增长2倍多,遂成为美国最拥挤的高速路,事故发生率是全美城市州际高速路平均水平的4倍。

不仅如此,当年为修这条路,2万居民被迫拆迁,换来的现实却是:事故发生率上升、车辆停候浪费燃油、运输延迟——因交通拥堵而给驾车者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有5亿美元。而且,这条高速路建成以后带来了噪声、污染等问题,在功能上还像一堵墙一样嵌在波士顿的中心地带,将城市与海滨隔绝,让有着400多年建城史的波士顿失去了滨海城市的风韵。于是在1991年,当地政府耗资146亿美元启动大开挖计划,将这条高架路彻底拆除,重新让步行者享受到城市空间。”

……

在美丽的外滩,有“第一弯”,在全球那么多城市中不多见;

在城市的中轴线,有一条贯通的高架路,在全球那么多城市中也不多见。

从上海的“第一弯”想到了杭州的“中河高架”。

……

城市高架,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遗憾,“中河高架”和秋石、石祥、德胜……这些已建和在建的高架,会不会成为“杭州的遗憾”?

 

遗憾之一:值得商榷的选址

从地图上看,中河高架位居杭州的中轴线。从城市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来看,当初的这一选址过于偏西,对西湖的影响过大,对城东的照顾不足。当初若能建在目前的建国路,甚至环城东路一线可能更合适。

 

遗憾之二:车流通行量增长后,高架面临一系列交通拥堵问题

比如:武林广场、运河文化广场是杭州城北、西北进入市中心的必然走廊,由于高架的存在,这一走廊异常拥挤。高架导致武林广场和运河文化广场周边的交通流量必然增大,和广场原有的城市客厅、休闲场所的功能相冲突,同时也导致广场区域无法扩展,反而将日渐被道路侵占。新建的“运河文化广场”存在无法进入的尴尬,目前没有一条道路能让你顺畅便捷的步入运河广场,一个外地游客站在路边,除了看到环球中心的上半截,无法想象楼下还有这么大一个广场。

又比如:庆春路、凤起路总是那么拥堵。因为高架所带来的车流聚集效应,凤齐路、庆春路已成为高架车流的泄洪道,不得不花大力气整治,交通压力上升,商务能力下降,其CBD的综合品质个人认为已经被黄龙CBD赶超。

再比如:延安路部分路段被迫改为单行线,西湖湖滨一带的车流压力过大,中山路改建作交通通道还是保留老街……真可以说牵一高架而动交通全局。

 

遗憾之三:割裂,杭州是不是因此丧失了最天然最珍贵的CBD

高架有时候,真像一堵墙。

西起西湖滨,东到建国路,南至西湖大道,北至环城北路,这一块区域是杭州最核心的一块土地。这里有全中国城市里面最优美的环境:西湖、运河、中河、东河;这里有杭州自南宋建皇城以来最繁华的氛围——个人觉得这一块区域是杭州的天生CBD区块,全中国找不出第二块地。但是中河高架却把这块地一分为二,中河高架的西侧是一类用地,东侧则是二类用地。这块地的价值因高架大大降低了。

在一片江边白地上大建CBD,而优质的老城区却因为高架即没留下历史遗存又无法好好发展,是不是一种遗憾?

 

遗憾之四:是否阻碍了城南区域的发展?

城南因为吴山-凤凰山等山脉和贴沙河、铁路的影响,仅在奎巷和城站这里与主城区有一个接壤口,这口子本来就很小,但中河高架建成后,像一根铁棍般插入了这个口子。蒋村农田后盖高楼了,凤凰山脚下至今还是解放前的形态。不过歪打正着,倒是保持了这一地区的老城区风貌。

……

 

至2008年,中河高架已经默默服役了十余年。再来说一些浅层次的思考和质疑不免有事后诸葛的味道,甚至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怀疑无疑能让我们把今后的问题解决得更好,祝愿我们的杭州在未来的发展和规划上能更和谐、更美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