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12-12我看城西三则

(2013-04-26 09:13:30)

文一路、教工路改建有感

(住城西,这几天被路堵害苦了,想写一些关于杭州交通的东西。先把10月16日写的一个帖子重发一下。下一篇,想分析和预测一下城西道路改造的实际效用。)

 

今天下午,去教工路办事,看到教工路改建工程已进入尾声。美丽的道路展现出迷人的轮廓。不过,这美丽的道路,倒有一点小小的遗憾:还未正式开通的道路两旁停满了车辆,这些车有的是附近写字楼和小区的,有的是像我这样临时过来办事的,没地方停,就只能在借用还未正式开通的路面了,数量还真不少(转了半天,我同样也没发现专设停自行车的地方)。

望望街道的两旁,好几幢在建的写字楼,热闹的电脑商城、临街的大小商店、人进人出的银行……我们的社会欣欣向荣,我们的机动车也成倍增长。道路改造是为了车流能更畅通,但我们似乎忘了,车停哪儿?美丽的道路赏心悦目,但我担心用不了多久,这里必然要划上临时停车线,装上咪表,用不了多久,这道路两边就要停满车辆。崭新的道路和五花八门的停车。呵呵,准是城市的又一道新风景了。

说到这,对于咪表停车,又想说几句。很多次了,就临时去柜员机取点钱,把车停下,就有人过来收费,5元一小时,我说就是去下银行,收半小时行吗?不行。我相信,这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其实如果收费能分成每10分钟1块钱多好,我很愿意付这1块钱。临时停一下,去取款机取个钱,城管大人不用盯着我的车,我也不用担心会被罚单,管车的也有收入,多好。可停车一小时起,让大家横生不少冲突:凭什么停车10分钟硬要收一个小时的钱;收费的人也懊恼,你开车了不起,5块钱停车费也计较;而城管大人们又要劳神费力地拿个相机来拍照,大家都不得安宁。其实这是很容易解决的事。呵呵,一说就说远了……

晚上,我又路过文二西路,看到路旁的行道树都拔掉了,是不是文二路也要开始整治了?现在城西的私家车光靠小区内部的停车设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很多车都是停在路上过夜的,不知道文二的整治,有没有考虑这停车的问题呢?社会停车场,何时能纳入我们的日常公共设施体系呢。

道路整治是民心工程,我很赞赏市政府务实的作风,但每一个片区的道路功能各有不同,即便当初修建的同一条路的不同路段,在日常生活中也慢慢有了分化。我们来看看文二路:古翠路以东路段城市干道的功能很明显,而古翠路以西路段则慢慢变成商业街,那么文二路的改建,个人觉得不能一刀切,应分段设计,考虑各路段的特点。

虽然车流已成了这个城市所有道路都难以承受的问题,但我们的很多道路其功能是复合化的,也可能要承载商业的功能,休闲的功能……特别是在城西居住区,有很多这样的路段:文一路的翠苑这一段,文一路洛家庄这一段,文二路的古翠路到西城广场这一段,文三路的风潭路口到古墩路口这一段,这些路段已从城市交通要道,慢慢变成城西商住区的社区商业街了。如果把这些道路只按城市干道一个标准来改造,怕是会有很多问题:西城广场附近有很大的开放性的大广场、商场、超市,肯定有很多老人、小孩子,肯定有不少购物者拿着大包小包,而边上就是一条车速很快的大马路,是不是有安全隐患?原本街道两边是兴旺的商业街,有较宽阔的人行道可以临时停车,让人停驻下来购物、休闲、餐饮,一旦这人行道被改造窄了,不能停车了,人停驻下来不方便了,红火的商业氛围如何保持呢?对这些,都不是一张图纸能简单解决的问题。

(本文10月16日发表于口水楼市,一个月后,杭州各大媒体报道了城西道路改造导致私家车无处过夜的新闻)

 

城西,一首生活的赞美诗

屈指算来,我住在杭州10年了,除去大学的4年,剩下的时间我都住在城西。

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对杭州这个城市常有些牢骚,但对于城西,我倒想写一首赞美诗,可惜文笔不好,成文的东西怕是算不得诗。

有人不了解城西,前几天还有客户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生活在城西,城西真有那么好吗?有人怀疑城西,说滨江、九保、桥西都发展起来了,城西是不是将走向落寞?还有人嘲笑城西,记得前些年就有人写过文章,说城西连个公共厕所都不好找。

得确,城西有很多不足。城中村混居,商业、配套不完善,出行拥挤,政府规划的第一条地铁完全抛弃了城西,甚至最近被发现排泄功能有问题容易发大水……

但是,这是一片完全靠自己生长起来的城区。最初,政府de 大手笔在蒋村这里画了一个圈,没有浇水,没有施肥,城西硬是自己生长了起来,像一个能顶破水泥地面的野蘑菇那样顽强。虽说有种种先天发育不良,但是自己生长起来的花朵,同样是向着太阳。

生活在城西,虽然有其艰辛的一面,但依然可以在清晨和一群花骨朵般的小学生们一起坐公交车把班上;鄙视着那些带着“政”字或“府”字的社区门口永远有免费的接送班车准时出场;竞舟路、康乐新村那些大小馆子店带着女朋友好朋友一起品尝,而把所有的饭店吃遍估计是种幻想;在桂花城门口的诺丁山郡淘一件外贸衣裳,或是路过德嘉门口那条街有意无意看看各色橱窗;富家的公子和民工的子弟一起溜冰在大广场;西城广场谁都喜欢去逛不像杭州大厦是个名利场;停在隔壁家的奔驰边上的是自己家的富康;回家晚了就同那些奥迪、宝马抢车位忙;凌晨寒风中在洛家庄车站旁要上一碗麻辣烫;周末必胜客的送餐车穿梭在城西的大街小巷;懒觉睡醒打个电话,楼下的小饭店送上来三菜一汤……

城西,是平等的,在这里能听到最多是外地口音,不多的杭州话;城西,是有活力的,没有大公司,却是不少大公司的发源地;城西,保留了这个城市的原生态,没有过多的拔苗助长。如果你想了解杭州,我建议你先了解城西,你能在城西看到城市的精神,看到城市生长的力量,看到城市的发展脉络。

在杭州房产界,就有那么三个人,他们仨看懂了城西,之后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创立了三家著名的公司:绿城、南都、金都。在杭州楼市发展的前半段,这三家公司在城西留下了各自的代表作品:桂花城、德加公寓、新金都城市公寓,即便过去了那么多年,这些作品还依然有足够的代表性,超越了建筑的本身。有趣的是,在2007年开始的杭州楼市的新一阶段,这三家公司也均作了出乎意料的转身,以三种截然不同的姿态,继续领跑着杭州房地产。

    这就是城西,一首生活的赞美诗

 

谁能拯救城西的交通

 

非洲大草原上,因为旱季和雨季的交替,食草动物定期大迁移。千万头的角马、斑马、羚羊,像洪水一样在草原上奔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无需为旱季和雨季而迁移,但同样需要为生存而奔波,上下班、做生意、跑客户……于是,迫于生计的人们驾着车,像非洲大草原的角马一样,横扫过我们的城市。

 

 

第一部分  必堵无疑的城西

城西到底住了多少人?有多少车?这个没办法确切统计,好像政府部门也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不过大致是可以估算的。

上个月和一位媒体的朋友聊起,他说官方非正式统计,城西住了100万人。这数字有点吓人,但细想可能也八九不离十:文教区的大学都搬走了,几乎都成了居住区,加上老文教区的居民;蒋村已经成熟了;三墩、留下、丰潭路又在迅速发展,加上闲林也成气候了……即便目前没有100万人口,达到100万恐怕也就是未来一、两年的事了。

这么多人会有多少车?这么多人在上下班可能形成多少车流?个人的保守估计5万到8万辆车怕是有的,58万辆车(私家车和公交车等的总和)几乎要在上下班高峰的2个小时内全部通过,也就是流量在每小时2.54万辆之间。

记得不久前有报道说中河高架的设计通过流量在2500/小时,目前其高峰时的流量是8000/小时。换句话说,城西起码要造34条中河高架才能确保高峰期间勉强不堵车。即便上述估算的数字对半开,也是非常令人吃惊。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城西,看来必堵无疑!

 

第二部分  被忽视的二个现象

1、城西的车流的450现象

打个直观一点的比方:水往低处流,地势的高低引起了水的流动。车是人开的,但大部分人开车不是玩兜风,是为了上班、商务、讨生活。所以,如果把车流比拟为水流的话,城区商务能力的落差就引起了车流的流动。上班期间,车流从商务吸纳能力差的居住区流向商务吸纳能力高的CBD,下班期间,则反之。

城市的不同区域,其商务吸纳能力是有区别的。城西,是单纯的居住区,仅有的一点商务能力也集中在靠近主城区的黄龙、皇孤山路附近(关于这一区域,我正打算另写一篇文章)。杭州目前的主要商务区集中在武林、庆春一带的中心城区。所以,一个规模巨大的、仅有单纯的居住功能的城西,必然会引发规模惊人的早晚车流大迁移。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城北区域的商务容纳里并不比城西好多少,甚至还不如城西。杭州目前的商务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中心城区在城西的东南450。所以,城西早晚高峰的大部分车流其实不会往东开向城北区域,即便少量车开过运河,也可能是要通过德胜路折向杭州的中心城区。(城西还有不少车是通过灵栖隧道开往滨江,说明滨江现在的商务能力也不容小视)

于是,就有了城西车流的450现象。

(具体可见附图,这是我凭多年来居住在城西的经验得出,交警系统的网友不妨通过监控屏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2、城西的天然交通瓶颈

咱先创个概念,——城西车域,个人觉得运河以西,曙光路以北区域都可以划入城西的通车领域,虽然包含了若干个行政区域,无数条大小道路,但从地理来分析,所有来往城西的车流都要经过这个区域,咱可把该区域称之为城西车域。有了这个概念,下面就好分析了。

从地理上来看,城西有一个天然形成的交通瓶颈,这是一个一直以来被大家忽视的问题。这个瓶颈就在武林广场、市府、省府形成的三角地带。看杭州的平面图可以直观的看到:运河在这里直角拐弯,形成一个向西南角的突起;西湖在这里形成一个向东北角突起,二个突起刚好相对,形成天然的地理“瓶颈”。

原本城西开阔的腹地,在“瓶颈”处缩小为三分之一,而城西腹地原本的道路体系在“瓶颈”处也仅剩下有天目山路—环城北路、曙光路等二条东西向道路,湖墅路、莫干山路等二条南北向道路。

这个“瓶颈”才是城西堵车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 一个大胆的设想

1、“三横二纵”怕只是权宜之计

如果上面的分析正确的话,那么城西道路的“三横二纵”的改造工程的实际功效有待商榷,怕不能从根本解决城西交通问题。个人觉得该工程能较好改善城西区域的内部交通状况,但城西早晚高峰的堵车是由于城西与主城区之间的跨区间车流造成,该工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个人的一个大胆的设法是新建一条450干道

个人以为,考虑到地理特点和城西车流的行使方向,解决城西早晚高峰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一条45o的“西北--东南”向干道。连接丰潭路路口、登云路-古翠路路口、文一路学院路路口、文二路教工路路口、文三路保叔路口、天目山路莫干山路口。

同时在“瓶颈”区域考虑交通枢纽工程,并开放快度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专用道的部分路段刚好在这一瓶颈区域内,对车辆的通过能力影响很大,建议在早晚高峰放开为好)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建造这么一条45度干道的可能性渺小,其合理性也有待探讨。在这里我只是想抛砖引玉,给城市规划者一个参考意见:在城市道路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地理特点和城区的功能特点,并不是简单的“田”字道路网就能解决所有道路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