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国际读书日,马德里图书之夜

标签:
宗教国际读书日印度音乐朝圣之路el马德里 |
分类: 留学西班牙/正在马德里 |
下午从阿里卡拉匆匆忙忙赶回家准备,感觉到一丝疲倦,头也微微痛了起来。今天马德里的天气异常热,温度板在太阳的暴晒下,显示到了32度,难以想像马德里的夏天,虽然2年之内的避暑计划已经计划好了,但还是有点杞人忧天地考虑着后年的夏天,妈妈说,你考虑那么远干吗。。。
以前从来都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读书就读书,谁去关心读书日。不过随着对新闻感的培养,我现在努力做到参加每一次活动,其实机遇就在身边,只是看你能不能抓住。
原以为这次的读书日,是一个西班牙的活动,因为全城的广告都是la noche de los libros de madrid,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读书活动。上次去经常光顾的一家地图店里获取了这些信息,老板Esperanza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参加这个活动。
到书店的时候,已经有点迟了,讲座已经开始了。
这次来的作家,是写el camino de santiago的,也就是《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所谓的el camino de santiago,是从法国南部一直通到西班牙galicia的一条基督徒的朝圣之路,耶稣的使徒圣地亚哥(SAINT JACQUE)的名字最早出现在福音书中,是传教士让(JEAN)和渔夫加立雷(Galilée)的兄弟。他向着伊比亚利半岛的方向来到欧洲宣传福音。几年后回来,却在44年被赫霍德(Hérode)砍了头。于是他的传奇故事围绕着他的墓地展开了。德奥多尔(Théodore)和阿纳斯萨斯 (Anasthase)--- 他路上的两个同伴将他的尸体偷了出来,带到一艘小船上。刚刚越过吉布拉他海峡,一场风暴将他们带到了伊拉弗拉立亚的尤拉河边。起先不同意为圣地亚哥建教堂的加立斯卢浮皇后在奇迹般的阪依后改变了主意。之后的8个世纪,这一切都被人遗忘。直到813年,一个隐士在梦中受到启示,跟随闪耀的星星找到了这块墓地。消息很快传到了欧洲,在950年威莱山的主教科特斯卡尔带领着第一批朝圣团踏上征途去朝拜之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之间,几十万信徒追随他的足迹,朝圣活动如火如荼,将宗教信仰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都在欧洲史册中有所记载。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了现在,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不同的方式去体验这段朝圣之路。
不过在西藏的五体投地式磕长头的相比下,圣地亚哥之路的辛苦就有些微不足道了。记得几年前去青海,曾经看着一大家人拖家带口的从拉萨一直磕到青海西宁,一家人衣衫褴褛的程度不亚于乞丐,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们的信仰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对于这些人,只能用敬佩两个字来形容,当时处于对他们的尊敬,也没有留下影像记录,所以一直是一个遗憾。
不大的书店里挤满了听众,还有人在不断的加入,中间那个穿白衬衫的就是作者Mariano.没有多少话语,但是字字珠玑。
在场的听众很多都是走过或者是打算去走圣地亚哥之路的背包客,作者也希望这个讲座可以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帮助,我就负责现场摄影工作了。
大概在8点半左右,讲座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签名了。
在等乐手的空闲中,我又跑到moncloa的地铁站去拍了几张照片,那里真是一个晒太阳的好地方。
不过傍晚的时候看不大出来。
等回到店里的时候,乐队也来了,正在换衣服。后来在交谈中,得知他们竟然是在中国上海学习的印度音乐,师从一位87岁的老人。
印度音乐从小虽然听的不少,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印度音乐表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让印度在今年好好的红了一把。
只是很好奇他们的演奏,有点不是传统的印度音乐,很让我惊诧的是我居然在一首曲子里听到了中国元素,像侍女在抚弄琵琶,这就是融合吧。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在未来的岁月里,绝对会影响着一代人,我们拭目以待。
虽然是一次平平常常的活动,我觉得全球化需要在中国一步步的扩展,我们需要渐渐融入这个世界,人人都要读书,这才是知识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