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含羞草味儿的书

标签:
转载 |
不出鞘的心灵——这个意向叫我咂摸了半晌,啥意思?大概是有同名文章吧,翻翻目录。没有。我的理解是,心灵似剑,剑在鞘中,一则韬光隐精,内敛中养精蓄锐,二则蓄势待发。我一见这个“鞘”字,就心旌动荡,仿佛这心剑嗖一下拔出,舞将起来才舒快爽朗。但他偏就来个不出鞘,好像武侠剧里大侠拔出剑的当口,忽然奔来一人,“剑——下——留——人——”拖着长音,然后剑就又被生生塞进剑鞘里去。将飞不飞的感觉,更觉悬念迭起。不过鄙人的理解也太江湖了,一点也不和谐。
信手翻书,在一个大太阳的下午。半本书入肚,哈哈大快朵颐。李丹崖说:“我想在坚硬的岁月里,写一本绵软的书。”他把岁月说成是坚硬的,这实在太轻描淡写了。平凡如你我,谁没经历过岁月的残酷凛然?这“坚硬”一词,恰好带出了“绵软”的触感。他的字,他的文,的确是绵软的。细腻温润,如玉,如溪。
书的定位是,养心随笔。这养心二字最是可人。养生是永恒的热门,而心乃生之本。他把住命脉了。文章都不长,说理、议论、煽情恰到好处,从来不多说半句,点到为止,能不能悟到,看各位的悟性了。
最喜欢的其实是他较为随意的文字,没有一般散文的矫揉造作,也避免了哲理小品的教父口吻。幽默感十足。谁说养心非要正儿八经地絮絮叨叨呢,偶尔的插科打诨更有余味。我觉得这样的字属于炉火纯青一类的,因为读上去过瘾且不费劲,看似不露痕迹,其实别有匠心(我猜的)。比如《那些芥末味儿的书》一文,我特别喜欢,利索又干净。读起来清利爽口,本身就有股芥末味儿。这一类文字(据我说知),李丹崖写的不多,但是格外引人注目。在此书中亦是如此。
起初读李丹崖的文字,一直以为是个“她”,或许就是因为文字“绵软”。直到《思维与智慧》杂志的笔会中见到了活生生的李丹崖,才惊诧“她”原来是位白面书生。正因为这样,他的绵软细腻里,还透着一股英气。文字里常弥漫着某种刚柔并济的喜感,这种特质便是李丹崖的不落窠臼之处。当然,说他的字是琴心剑胆文武全才未免夸张,中国当代文坛又能有几人?李丹崖,有潜力。
见过他本人后的另一个诧异点是,他还算是个大孩子,80后。说实话,我一直以为他是个老太太。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浮躁和悸动占领着大多数青年的心灵。但是他就能淡定清晰地理清生活的脉络,能踏实地一写就是十几年,这种坚持与热爱,非一般人能及也。这样的热爱也造就了文字的内涵,故其文读来有年龄感。人岁数不大,字儿的岁数大。
看完《不出鞘的心灵》之后,鼻子乃至心中自觉浮出几个字:草木味儿。他的文字,看着看着仿佛就嗅到了田园里的草木,毫不张扬的味道,但又弥漫在整个氛围里。我想着,该是什么草,什么木呢?哦,对,含羞草。你看它外形似剑,光芒四射的,可是触碰一下,却含羞内敛,就像不出鞘的心灵。哈,还真是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