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大家都非常爱看的一本名著,相信其中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肯定就是每次英雄好汉们吃饭时场景了……英雄好汉们每次走进酒馆,都是非常豪爽地说“小二,来两斤牛肉,酒只顾大碗筛来”。


武松啊鲁智深啊李逵啊林冲啊……进了饭馆都喊:切几斤牛肉大盘盛来,
他们要是说:切几斤猪肉!那该是何等的失败啊。

古代老百姓能吃上肉的不多,即使能吃上肉,也就是猪肉或许能吃上羊肉,吃牛肉,想都别想。
从唐朝就用法律规定,牛是不能随便宰杀的,只有等牛老死了,才可能剥皮吃肉,所以说物以稀为贵!
牛肉很少,即使羊肉也是皇家士大夫阶层才能吃得起。
皇家盛行,自然上行下效,从官员到民间,羊肉成为了宋朝餐桌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或是中秀才举人,还是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宋朝时候生产力发展的很快,老百姓开始大量养猪,偶尔打打牙祭,开开荤吃点肉,还是有可能的,
宋朝有个习惯,高官厚禄的宋朝士大夫们,江湖上混的比较硬的好汉们,瞧不起吃猪肉的,说猪肉“贱如土”“贫家不解煮”。

所以小说里英雄好汉们去饭店,一定要大声喊叫;切几斤牛肉大盘盛来。
绝对不会说:店小二,来盘红烧肉,弄碗米饭。
不能不提到苏轼,这个吃货在京城宦海生涯时,虽然吃羊吃到腻味,“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当他被下放到惠州监视居住的时候,仍然会被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所吸引。

作为罪官他等级不够,已经不能吃羊肉了,但弄一些羊骨头回去烤熟了吃也很解馋。
这货吃不上羊肉,改吃猪肉,他当时诗中说了句实话:“(猪肉)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
也就是这个吃货苏东坡,是他把猪肉送进了中国的食谱,宋朝以前所记载的食谱里边是没有猪肉的。
当他在杭州任上时,因为治理西湖,要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小火慢炖”的方块肥肉,这种以姜葱红糖料酒等做成的猪肉菜肴,被命名为“东坡肉”。

从那时候开始,皇家菜谱的终于出现了猪肉,猪肉逐渐流行开来,
《水浒传》里就出现三个卖过猪肉的屠夫
一个是靠捉奸出名拼命三郎石秀,

一个假装绑了鲁智深,去智取二龙山的操刀鬼曹正
另外一位便是镇关西郑屠,这二货欺压百姓作孽太多,被最终被鲁达活活打死。

小说里出现卖猪肉的屠夫,也就说明当时猪肉已经在民间普及了,
虽然不是人人吃得起,既然有卖肯定有买的,也就是说有吃的,
如果我在宋朝,我不吃牛羊肉,弄一碗东坡肉,搞上两大碗浊酒,也是很惬意的,

顺便一说,宋朝时主要喝浊酒和清酒,就是跟黄酒差不多的玩意儿,武松要是喝十八碗二锅头或者67度老白干,别说打虎他早被老虎吃了。
......
今天市场上牛肉55元/斤,猪肉26元/斤。
改自(古代牛逼的人一般都吃牛肉)
~~~~~~~~~~~~~~~~~~~~~~~~~~~~~~~~~~~~~~~~~~~~~~~~~~~~
苏东坡“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考古》:距今万年“饲养家畜已经开始出现”,猪被认为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 。
河北武安境内的“磁山遗址”,距今万年。当时的中国北方人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出土的动物骨骼十分丰富,有兽、鸟、龟鳖、鱼、蚌等五大类,计23种,其中家畜家禽有猪、牛、羊、犬、鸡等。据《考古》(1977年第6期)《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一文,一期试掘时发现的猪骨来自11头猪,包括成年猪8只、仔猪3只,另有残骨23块。其考古结论是:“饲养家畜已经开始出现,从发现的猪、鹿、羊、牛、狗等动物骨骼已得到证明。”由此推断,虽在8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养猪吃肉了。
到商周时,养猪已很常见,吃猪肉在一定阶层也已成风俗。在商代甲骨文中,“豕”、“豖”、“家”这类代表猪或与猪有关的文字均已出现。这一由文字上传递出的信息,被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如1981年湖南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的商代豕形铜尊,腰平臀肥,已是家养猪特有体型。至于嘴部出现野猪才有的獠牙,应是工匠的一种艺术表现。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猪卣和年代稍晚、在山西晋侯地出土的西周时豕尊,则已完全是家猪体形。
从考古发现来看,商周时期,除了吃猪肉外,家养的公猪还会被用于祭祀,即《礼记·杂记》中所谓:“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左传·定公》记载:“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周代,人工养猪已有一定的规模,猪肉消费量也在不断加大。《诗经·大雅》中的《公刘》诗中提到当时吃肉的情况:“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意思是,从圈里抓猪杀了菜,用瓢儿喝酒,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场景。
猪肉,尤其是公猪肉天生有一种骚臭味。如何让猪的肉质变得香肥?古人意外发现阉过的猪的肉更好吃。
据考,阉猪早在西周时已出现,《周易·大畜卦》便“豮豕之牙,吉”的说法,意思是,被阉过的猪已没有攻击性,其牙不足惧,所以吉祥。
到西汉,猪肉成为民间最主要消费肉品。据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当时城乡都有屠户,吃猪肉很平常,即所谓:“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
但当时猪肉并不便宜,“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即买一头猪肉的价钱相当于中等年景一亩地的年收入。据《后汉书》,东汉初年有位叫闵仲叔的热年老得病买不起猪肉,只能每天买一块猪肝,有的屠夫有意不卖给他。
猪肉消费大增是在唐宋及以后。
宋代城市猪肉消费相当大,价格很便宜,打油诗《猪肉颂》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在介绍京城汴梁城(今开封)内朱雀门外街巷情况时称:“南去即南薰门……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可见时京城每天猪肉消费量之大。
到南宋时,城市猪肉消费有增无减。宋吴自牧《梦梁录》“肉铺”称,临安的肉市在坝北修义坊:“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整个杭州城内外卖肉的摊子数不过来:“每日各铺悬挂成边猪,不下十余边。”一般到午饭前,这些肉就卖光了,“盖人烟稠密,食之者众故也。”
宋人喜欢吃猪肉,其实与猪肉比其他肉品便宜不无关系。当年苏东坡被贬谪江西时,发现那里猪肉太便宜了,其在打油诗《猪肉颂》中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那宋代猪肉到底便宜到什么程度?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京城叫名牟晖的人丢了一头猪,朝廷赔偿他1000文钱。而当时一匹马值25-50贯,也就是说,一匹马可以换25-50头猪肉。而在临安城,猪肉同样十分便宜。据《西湖老人繁胜录》,当时热闹的瓦市里有几家肉食店,大店每天能消费10头猪肉,花38钱买的肉,一个成年人一顿吃不完。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