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司令小兵
司令小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162
  • 关注人气:1,8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2020-09-25 19:04:17)
标签:

杂谈

分类: 司令读史
    这天本是去马山县办事,旋“思恩府文化群”友们热心张罗,诚心所致变成一场文化之旅,一探旧时思恩府白山土巡检司(白山土司)文化遗存。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马山县政府大院

    对于马山县,早些年并没深入了解,印象里挺落后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穷山旮旯里人们说着“蓝受香菇”的严重夹壮普通话,,,但始终是关注着这地方,除了乐享“清汤黑山羊”模糊感觉这地方(包括大化、平果、都安)不同一般桂西地区,出人才,出水平蛮高的地方文化,如精致三声部民歌和强悍的会鼓,,,对历史、人文敏感的司令这应该是有历史原因的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县政府大院南侧屏立的南屏山(又名巴锣山)
  
   到负责编撰《回首白云低-读懂大明山,读懂广西历史》一书,有机会系统整理明清两代广西九府(十一府)之一思恩府的前世今生,才清楚这些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底子,概源自(大明山以西)桂西地区改土归流的中流砥柱--思恩府。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随着对岑瑛、岑骏、王受、王言纪等等一个个具体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不由对这些壮族人民的优秀代表充满敬意,折服于他们引领此方民众纳入大一统中国的明智与魄力,折服于他们饱满中华文化挚爱功力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环抱县府大院的南屏山和伴云山,及院外莲湖岩,NN多方明清摩崖石刻。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莲湖洞"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伴云山腰,白山第十一代土官王维翰题刻“公余小隐”。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伴云山腰,“适性”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伴云山腰栖真洞,“栖真”。
 
     栖真洞最早为清康熙年间王维翰题“公余小隐,”最晚者是王言纪于道光丁亥(1828)年题的“白雲深处”。碑刻有留题有没留题,除一处是王维翰题外,其余应皆为王言纪所题。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散文一篇,《白山司志》载为王维翰,而石刻版落款处则为王言纪,以后者为准。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最突出水平最高是南屏山上白山第八代(十代?)土司王一璋的“𥜥维屏”四个大字。

-- 奕:最好的、隆重的; 𥜥:祭祀; 维:通“唯”; 屏:此指南屏山。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 奕𥜥维屏~大概意思是:隆重祭祀活动,唯这屏风山崖最适。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王一璋(1660~1707) 字五玉,壮族,白山土司官王如纶之长子,15岁承袭父职,是一个热心推广汉文化的土官。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清代初期广西战乱频繁,村圩凋敝、人口流散、文化落后,王一璋当土司后,“设法招徕,不数年,-复业”。于是,他便从中“课农桑、置家塾、修舆梁、革积弊”,以汉族文化教育其子。他在任期间,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将白山司署从巴白村搬到博学城头博结村(今县城) ,在今县政府驻地建司署。并在南屏山(又名巴锣山)北面陡壁石崖上,刻有“奕𥜥维屏”“维屏洞”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南屏山,王一璋题刻“维屏洞”。
 
    雨天地滑,司令在“维屏洞”前摔了个仰趴叉,算给列尊磕个头了!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看着这古时风雅神圣之地而今糟杂颓靡,心堵、头昏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老嘢必须地吐槽吐槽~ 时代埋头经济发展享受物资繁华的人们,即便您由己一心功名利禄,无暇似古人安静下来听听内心对世间万物的映照… 无暇似古人寄物于情,假以诗文抒发鹣鲽情深鸿鹄志远… 至少,您也得尊重一下先人们,敬仰一下先辈们的砥砺之功文华之彩… 至少至少,您要知道这县府大院,最早是白山第八代土司王一璋创建的衙署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希望老嘢胡说八道没得罪人,更希望这地方能弄干净整洁些,郑重其事让人们知道并尊重一段自身的历史。时日外人再问起,都能自豪地回答:"是啰,老白山司府就是这凯… 碑刻,有啊有啊王一璋的"奕祀维屏”就在旁边那凯山壁上…"。
     这天稍早,司令独自进院子转了一圈问了一圈,竞没人知道这有什么碑刻… 哎,"文化自信"不能是一句空话。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老白山司府还剩一些残墙基,在县府大院一角。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伴云山,王言纪题刻“白雲深处”,显然水平了得!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叽叽YY此止,以下隆重介绍这天的主要目标--白山土司"王言纪"有关遗迹。也似思恩府辉煌历史开创者岑瑛一样,是思恩府文化发展的标杆人物。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王言纪(1767—1833年),字肯堂,号笏仙,壮族,清嘉庆元年(1796年)承其父王伟任思恩府白山巡检司十三代巡检(白山土司)。王言纪善于学习汉族文化,文学修养颇好,他主持编修我国唯一 一部壮族地区的土司专志--《白山司志》,凡八十卷,包括首纪、世系、建置、疆域、山川、关梁、水利、田赋、祠庙、风俗、物产、人物、列女、冢基、士兵、祥、前事、诏令、杂记,卷前有八幅图,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土司制度的重要资料。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一路追寻,出了县城沿210国道往北,马山-都安公路91公里处西侧村道进约300米,旧时安定土司(今都安县城一带)-白山土司(今马山县城一带)旧路旁…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县第一批文保单位"卧云洞石刻",该处有王伟、王言纪、王倬、韦孜等题书多方,最瞩目为西侧洞口王言纪题书“卧云”二字。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卧云洞实质就是古道上一驿站,被爱好风雅的白山土司家族打造成了"别墅""书斋"。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王言纪题书“卧云”,端庄饱满,雄浑洒脱反映其汉学深厚功力了得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王言纪题书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王言纪题书“笏仙弹琴处”。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等等这些,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无疑是极有份量的遗存。
    但从旅游的角度,世界驴司令认为这要成系统推出,串在一起才有吸引人的价值,,,前提是,必须首先讲好思恩府故事,讲好白山土司、都阳土司、安定土司…故事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重点)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讲好思恩府在广西民族融合过程中彪炳用。
  
    … 不容易,同志需加努力!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97)-思恩府(旧城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不知何故,白山土司世谱有不同记录,此根据《马山县志》《马山文史资料 第二辑》整理的上表显示,王言纪为白山十五代土司,王一璋为白山十代土司。(黄武勋提供)。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继续往北两三公里,最后来到津古渡

      洪(红)津古渡位于马山百龙滩镇大球村六常屯红水河边,是古代马山与都安之间的主要渡河通道,2014年核定洪津古渡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渡口河面宽约100米,两岸道边用石块砌成,部分道面用青石块铺成。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清嘉庆二年 (1796)王言纪就任白山巡检(土司)后第二年,在渡口南岸崖壁上题刻“洪津古渡”四个大字。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洪津古渡是马山唯一遗存的渡口,对研究马山乃至原土司地区的交通及桥梁码头具有较高的价值。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以上三照片来自“南浦”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贵(阳)南(宁)高铁施工需要,“洪津古渡”已整体切割移存,高铁完工后将安回原处,,,据说为此花了大几十万,可以看到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感谢政协林主席和文管黄所长和韦大师!
都是情怀人,喝个茶喝出了一次收获满满的文史考察。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马山(林圩)生榨粉,果然名不虚传。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侠客风范的会鼓手 ... 也多。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路人他矍铄爽朗满脸络腮胡很威很飘逸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最喜韦大师艺术家慧眼,看到司令一摔而就的山水画--“回首白云低”。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 . . . . . 


司令读史(116)-思恩府(白山土司.1)
  
《回首白云低--读懂大明山,读懂广西历史》经过近三年努力,将正式出版发行。



~~~~~~~~~~~~~~~~~~~~~~~~~~~~~~~~~~~~~`


致敬保护传承当地历史文化默默贡献的人们!


--end--

     

     附学习摘录:

     1989年11月13日,县人民政府根据文管所10月20日的报告,正式下文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3处。具体名称、地点如下:   
   
  (1) 蒋上国夫妇墓:位于乔利乡白马山脚。蒋上国为乔利圩人,是清六品衔思恩营头司把总蒋大魁之父,生前赐为武略佐骑尉,死后思恩府授以徽章,其妻被封为安人。墓成品字形,墓廓和墓周围都是用火砖砌成,金坛葬法,三块碑中的右侧一块已断为两节。 
    (2) 田契碑:位于乔利乡旧街里。蒋大元,字魁三,乔利圩人。清咸丰年间曾任思恩府卫良团团长,因捕“匪贼”有功,赐以蓝翎思恩营把总、候补千总等职,加六品顶戴。碑文内容记载蒋大元合家为报答神恩,于同治元年(1862年)买田五丘,供扬四庙菩萨点灯油资之用。石碑高60厘米、宽35厘米、厚10厘米,原文10行,共计150多个字,楷书,阴刻。   
  (3) 杨四庙铁钟:现存乔利初中校内。该钟为扬四庙遗物,铸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768年) ,匠人梁志奇铸造。钟高61厘米,直径54厘米,底部周长145厘米,两侧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和献款者姓名。  
   (4) 八仙板桥: 位于周鹿镇东北侧码头边。 该桥为石板桥,始建于明初,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6个桥墩,都是料石砌成,桥面用石板铺成。70年代在桥面上铺一层混凝土。现原桥尚保存完整。桥长40米,面宽3.2米,高1.5米。
    (5) 石塘北帝庙址:位于周鹿镇石塘圩北侧。该庙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内间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 、外间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占地100平方米,内部布局为面阔三开间,进深三米。砖柱穿斗抬梁结构,分内、外各三间。内间顶梁上刻的文字已被铲平,木窗已不同程度腐烂。内外间空无一物,破坏严重。 
    (6)岩洞石刻:位于周鹿镇坛沙村伏季屯西面约300米。该洞上刻有“玄真”二字,石刻面高70厘米,宽120厘米,双勾阴刻,楷书。现保存完整。  
   (7) 北帝庙铁钟:现存周鹿石塘初中校内。该钟为北帝庙遗物,为匠人梁启如、梁启兴合铸。钟高70厘米,直径63厘米,钟顶铸有四兽爪两人头状,两边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和铸钟始末及献款者姓名。
     (8)头零拱桥:位于古零乡乔老村头零东南约100米。该桥约建于清代。用料石砌成,桥长8米,高2米,宽2米,桥面南北走向。现凹凸不平,但桥孔尚好,人畜还可通行。  
   (9)苏绿拱桥:位于古零乡古统村苏绿屯东约400米。该桥约建于清代。桥长7米,宽2米,高2米,内跨3米。整桥皆用料石砌成,桥面东北往西南走向。虽已有损坏,但尚稳固。  
   (10)旧圩拱桥:位于古零乡扬圩旧街北面。该桥建于清代。单孔,桥高3米,宽2.2米,内跨3.2米,整桥皆用料石砌成,桥面南北走向,设有四级阶梯。   
  (11) 那崩山石刻:位于古零乡古统村动旗屯东约200米。山上10多米高绝崖上刻有明思恩军民府土知府岑瑛所题“剿蛮” 二字,右侧为题词全文。字成条幅式,高约1.5米,宽约0.7米,正楷字,双勾阴刻。 
    (12) 杨圩书岩刻:位于古零乡杨圩南面约1公里路东侧。系明代王守仁镇压八寨农民起义途经此处时刻下。石刻高1.02米,宽0.80米,阴刻,石刻破坏严重。原文共四行:“剿徐”、尚书王阳明公兴师”、“嘉靖七年秋八月中秋”、“奉议大夫南宁府同知”。 
    (13)下巴拱桥:位于合群乡大同村下巴屯东约30米。该桥建于清道光年间。单孔,桥长18米,宽3米。高5米,内跨1.2米。桥面用规整的料石砌成。东北往西南走向。  
   (14)“205”坳石刻:位于合群乡上龙村六代屯东约200米。该石刻为岑瑛题书,双阴刻,横排,隶书,每个字为60×70厘米,直接刻在天然崖壁上。  
   (15) 卧云洞石刻:位于马山都安公路91公里处西侧约300米。该洞口有王伟、王言纪、王倬、韦孜等题书多处。西侧洞口上方有王言纪题书“卧云”二字。 
    (16)题诗岩石刻:位于永州乡西南3公里公路西侧。“题诗岩”及该洞左侧约100米处的绝崖处,有多处石刻和题诗的墨迹,其中有明思恩军民府土知府岑瑛手迹“镇安”二字。思恩郡守彭舒萼诗一首。 这些对于研究明、清两代马山历史很有价值。石刻字大的1米见方,小的二至三厘米,均为阴刻。有草书和行书两种。 
    (17)五埂隘石刻:位于永州乡东南3公里二埂处。石刻为“坦途”二字和一碑记。  
   (18) 奉府宪例定碑:位于永州乡定罗圩东100米小溪边。石碑两面均刻有字,是一起民事呈控案例,对研究当时土司制度具有价值。石碑高1.34米,宽0.71米,厚0.12米。  
   (19)司主示碑:现存永州乡定罗小学内。石碑是定罗土司关于圩内北帝庙捡漏小修经费来源而出的告示。长67厘米、宽64厘米,厚13厘米。 
    (20) 罗汉山石刻:位于州圩乡烈士塔西约300米岩壁上,右边刻有“罗汉山”三字,左边题刻有“慈云岩”三字。 
    (21)栖真洞石刻:位于伴云山近山脚处。该洞洞口周围有多处石刻,为白山土司王维翰、王言纪题刻。 
    (22)南屏山石刻。山位于县人民检察院后,形如屏风,故名“南屏山”,其山北之石壁有清代白山土官王一璋题“奕骥维屏”四字。“维屏洞”三字和“南屏山记”为张洛川题。
   (23) 鳌鱼山石刻:位于县城南边500米。鳌鱼山东面有莲湖洞和配天洞。莲湖洞已辟为马山革命烈士墓地。两洞口有多处石刻和毛笔题诗。 
  

  摘自《马山县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