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2015-09-01 12:35:30)
标签:

杂谈

分类: 司令读史

 

       前些时候读博友 “南极客窦然”的博文《  雅典博物馆雕塑耐人琢磨(Sculptures in Athen's Museum)》,文中有关于“卍 ”字符的观察与记叙,,,与他一样,司今小兵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符号的欧亚广泛存在,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论是,这个一般国人概念中很“中国”的图案“卐”,乃正宗的西域出身,是一个世界性文化现象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狮子下面的纹章,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纳粹的标志与其很像!由此可见,它不是纳粹的发明,而是几千年前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时代就有了,它象征着太阳和火。后来传到了中国,符号由顺时针旋转变成逆时针旋转,俗称“万字符”,寓意吉祥如意、功德无量。   ”-- 南极客窦然

 

      

 

     卍  是古印欧民族的文化烙印

 

      卍字符古老历史难以准确追溯,但至少可追寻到两河文明的初期,即人类文明的初期。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六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大碗,上面有两个方向不同的卍字符。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伊拉克的萨马拉不是苏联的萨马拉出土,这个盘儿距今8000年。

 

 


 

         中国史前也有卍字符。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中国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中卍字符,也从一角度证明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是西亚文化的传播结果。         卢浮宫 看中华文明与两河文明之关联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与卍字符相关的旋纹也同在马家窑文化中多有出现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青海柳湾墓地距今4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  卍字符大量出现在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的生活中。

 

 

   西方语言中卐字称为swastika(室利靺蹉),源于梵语 स्वस्तिक。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希腊Skyros金盘     罗浮宫所藏                       古希腊建筑装饰上的卍字图案。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双耳瓮上的卍字符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的锡拉岛双耳瓮  它比苏美人的陶碗更明确的象征了生命永恒的归属。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巴特农神殿少女祭司的衣着文饰有卍字符            卍字也出现在雅典娜女神的衣着上。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罗马时期,卍字符图案再度出现在祈求和平的祭坛上。这种图案随着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传播,影响到整个的西方艺术。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浴火重光”——阿富汗珍宝展 (2019-01-06  )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卍字符图案在西方有多种变体,其中西西里岛的旋转三角形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原本美丽无比的少女在雅典娜的魔咒中,化身为蛇发妖女,双眼含着骇人的目光。

 

 

   卍 字符佛教再传入中国

   

     卍字符可以追溯到印欧民族宗教艺术中的「十字纹」或「太阳纹」,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希腊的卍字符都可能是古印欧民族的文化烙印。而古代印欧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在各地留下了遗蹟。入侵印度的一族,带去了他们信仰的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的前身(这说明了印度卍字符的来源)。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卍”字符为印度河谷莫亨朱达罗遗迹印章、银币上的文饰,距今5000-4000年之间。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封印,铜器时代,大英博物馆藏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印度国家博物馆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约2000年前随着佛教的传播,“卍”字也再次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在北京天坛的建筑上面, 绘有数不清的“卍”字符。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辽中京大明塔  公元1098年

 

    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  意思是「吉祥万德之所集」。中国人相信它能带来神佛的保佑,所以经常将它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这个传统在华人社会中一直保存至今。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拉萨,罗布林卡落到雍仲上的大松子儿


“雍仲”是指“卍”这个符号, “雍仲”是藏语,因为“雍仲本教”就是最早使用这个佛号的佛教。

 

 

 

      卍字符和欧洲人的渊源如此深远,却曾代表纳粹的恐怖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葡萄牙发现的史前接近卍字符的神秘图腾。  这样的图腾在欧洲许多地区都有发现,估计有万年以上的历史。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维京人作为祝愿昌隆的金牌       瑞典国家历史博物馆

 

在北欧维京人的古老信仰和神话中,奥丁(Odin)是地位最高的主神,主掌胜利与知识。一块西元八世纪的浮雕残片上,主神奥丁肩上坐着一只乌鸦,左边可见一个完整的卍字,奥丁的兄弟雷神托尔,也是以卍字符为标志。因此卍字符在古代维京人的文化中经常出现:例如钱币上、钮扣上、墓石上……维京人的首领经常以一种镌有骑马神像和卍字符的金牌作为信物和赠礼,祝愿对方繁荣昌盛。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公元八世纪的爱尔兰金属雕像   盘坐姿势和东方人打坐姿势类似

 

随着北欧人的迁移,这个被称为“雷神的十字”的卍字符也出现在英格兰和爱尔兰等地,但是又带着地方性的神秘色彩。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意大利伊特拉斯坎文明吊饰,约公元前700-650年,卢浮宫藏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以色列古老礼拜堂的嵌磁中也有卍字图形。在以色列南部的古镇曼席特(Mamshit)遗址,人们也发现了镶有卍字符的马赛克地板。这说明:卍字符并非纳粹的标志,更不是反犹太的象征。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希特勒亲自设计的纳粹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二战后,德国政府曾立法禁止此符号的公开使用,以为这是煽动仇恨的标志。

 

 

 

司令读史(三十三)-“卍”字符印度传入中国

    “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 佛家“卍”是金色,纳粹“卐”是反向黑色。
 

 

 

                                                            本文参考:    太极图万字符出现在7000年前西方文化    武陵老君

 

 

 

 

 

  

~~~~~~~~~~~~~~~~~~~~~~~~~~~~~~~~~~·········

 

        

          <<司令读史>>首篇语~~ 我自己的体会:读历史,不能只读《诗经》、《楚辞》、《史记》、《左传》、《资冶通鉴》,不能只关注帝王将相朝政更替宫庭恶狡,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具体事物上来。特别是对生产力发展文化发展起基础性影响的事件,如以铜为代表的金属器、幅条轮车、秦砖汉瓦、、、、马、牛、羊、小麦、棉花蔗糖、、、胡琴、琵琶、、、等等都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什么人带来的?

 

     ......

 

    当您了解更多,自然会发现中国从来都不是独处于孤岛之上,从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毫无疑问现在是,一百年前是,一千两千三千年前是,一万年甚至更久远都是。虽然因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的阻隔而远离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心,因而有我们相对独立发展的特色特点,但放在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与大势中,其脉络或叫源流还是很清晰的。

  

   

      。。。康有为认为我国远古传说“上古茫昧无稽”,是该改变的时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