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乌兰察布市没有什么值得留连,连街上到处的羊肉餐馆也没使俺停下片刻。司令直接到火车站买了张大同的车票,继续旅程...

往西边--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往北边--二连浩特市--蒙古国乌兰巴托,往东边--东蒙地区,内蒙三个方向的铁路都交汇于此,向南--进入山西大同。
早晨张家口,午后乌兰察布,晚上将在大同,一天里河北、内蒙、山西。这个区域就是当年察哈尔省的中心地带。

一路向南,车窗外景色依然很东北,完全不是印象中的草原景象。
疲乏的身体要休息,沿途的所见需记录,于是直接从中铺射向窗外。
大概不时被俺镜头冲着感到不舒服,这个被一群人哄着笼着的小姑娘不大声也不小声地说了句:有什么好照的!
来自山水甲天下的俺本想与她讲讲距离产生美的道理,但看那不肖的样,觉得多说无益,转而与她妈妈聊了起来。原来是一家人陪女儿去西安上大学,来自集宁的妈妈女儿都没出过远门,舅父舅母一起送全家人的娇傲去入学。
哈,原来如此!什么时候,被惯坏了的天之娇子也走遍世界,她会明白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的道理。

天将黑时,长城又划过车窗。一天之内,好几百公里,出了关外又入关内。

入关也就进入山西,行不远,火车驶入大同谷地,窗外景色大变,河流婉延,农田阡陌,完全是一幅休养生息的农耕画面。此情此景,司令立即明白了北魏鲜卑人定都大同的原因,这是他们从游猎游牧走向定居后得到的第一块范围足够大的宜居土地。

一个小插曲:
司令不解地问列车员,包头去西安为什么绕道山西?直接走鄂尔多斯到陕北下去不很近么。列车员告诉俺,陕北铁路是地方铁路...哦!似明白,又不明白。
另一个小插曲:
大同火车站遇到两急得拉住警察叽里呱啦哭诉的洋妞,看到警察叔叔无奈的样,司令主动上前帮忙解围,凭着半啦子英语,弄清了这两妞错过了回呼和浩特的火车,而明天早上她们将从呼市飞回加拿大。安慰她们没问题今晚还有火车回呼市并帮她们买了车票...挥手拜拜!看到两mm破涕为笑,司令为能日行一善而愉快,同时也奇怪一个旅游城市的重要门面,居然没有人能粗通英文,难道就不能安排一两个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第二天,大同市往云冈石窟的3路公交车,市公交总站直达云冈石窟,车况良好道路平顺相当方便,车票2元。

公交车路过大同煤矿集团晋华宫矿等三个矿区,所见完全没有俺印象中煤矿的景象,连煤尘印迹都看不到,比较惊讶。联想到产煤大省的山西,爆出的矿难事件并不多,看来他们的管理还是较好的。

也许来得较早,没有想象的众多游客。

崭新的游客服务中心很大很够气派,只是标识系统不周到,让俺与不少游客费了些功夫才找着门。




投资十七个亿打造了相当于"太庙"的山前庙廊。从做工到形制,公平讲相当不错,加大了面子丰富了内容,适合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


很让司令惊异的是庙宇居然做成水榭,在西北之地,叹服!这是经治理的十里河蓄水,核心景观区再现北魏古河道景观,洽如《水经注》中描述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盛景。
有道是: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十七个亿,真是挺牛的。

前面不说了,进得这个门,才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古人的心作!
第一二窟--石鼓洞(公元471-494年),是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

岁月的雕蚀和人为的破坏不能完全抹去当年精作之印迹。

殿内正中设一窣堵婆~ 礼拜佛塔,很正宗的印度佛教石窟真传(窣堵婆原用于内藏佛骨)。

千百年车辗印历历在目。

第三窟--灵岩寺洞(公元471-494年),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洞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现仅存上方一排十二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的巨制。

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

游客不多,且匆匆来去,司令偷得几段寂静时光,细细体会前人心佛的平静坦然。

作为第一个建立国家的少数民族,面对自己开创的辉煌业绩和庞大的王朝,拓拔氏陷入了困惑。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王朝和日月同辉永不磨灭呢?一位叫昙耀的和尚在王者的心思中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他作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都是十分高超的策划,建议皇帝开凿石窟,与佛共存。于是,大同西部的北武周山上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主持开凿的佛教石窟。佛教东传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这样诞生了。
昙耀本人就是西域人。这些西来的虔诚佛教徒怀抱弘法的理想四处寻找适宜的土地。昙耀开窟的五年前,“有狮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又沙勒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钵并画像迹。”西域诸国的高僧纷纷来到了大同,为石窟汇聚了佛教造像的精华,也带来了浓浓的西域、凉州甚至印度的风格。

保存最好最精彩的第五第六窟,是云岗唯一恢复庙阁的洞,清咸丰次年重修大佛寺碑记立在门前。

被洞内强烈的宗教气息所慑,司令在里静默了半个钟。端坐禅指的镶金佛像凝神聚气,和洞顶四壁彩绘的祥纹盈绕,让俺有笼罩在佛场之感。
不准拍照!趁保安转身之机,偷着按了几下快门,遗憾只照到这些,可能是佛不露真颜之故吧!




第9-13窟--阿阁佛洞(公元471-494年),从这排被岁月削磨只剩骨骸的立柱,依稀看到地中海文明的影子。


洞窟多为两层,上层为明窗,顾名思义采光之用,下层为窟门进出之便。洞窟开凿时先开明窗,而后从上向下凿雕。

昔日滚滚煤尘让云岗石窟的石佛披上“黑袈裟”。随着今日随着109国道和339省道大同运煤线云冈景区段的改线,使得云冈石窟成为一个封闭的大景区,加上景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让千年石佛实现脱胎换骨般巨变。


第二十窟--白佛爷洞。公元470至480年建造,原窟前壁及窟顶早年崩塌,变成露天造像。主佛13.7米,高发髻,广额丰颉,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的袒右袈裟,衣纹突起,俱有典型健陀罗造像风格。
百度知识:北魏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
,佛像面貌五官与中土汉族人物差异较显著,前额中央隐起普遍见于犍陀罗作品的白毫相,此特征鲜见于内地十六国金铜坐佛,其唇髭亦非中土同时代金铜造像所常见(一定程度上受到大月氏人蓄须风俗的影响)。以犍陀罗造像常见的丝绦束发。
本尊坐佛身着犍陀罗式的通肩大衣,此种深受罗马的长袍托格(toga)启发的通肩式大衣,自东汉末年至北魏太和改制,为我国僧俗信众、造像工匠所普遍采受,如四川彭山汉墓的佛饰钱树座、乐山麻浩崖墓的石刻坐佛、绵阳何家山的佛饰钱树干,三国至西晋的青瓷魂瓶及铜镜上装饰的佛像,皆身着此类大衣。这种大衣实际上系由后向前,自左肩经右肩搭绕一周,又披垂于左肩之后的一整块衣片。深受中亚游牧部落生活习惯影响的犍陀罗造像着装,衣料厚重,质感有类于毛毡,衣褶呈U型或V型。

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拟神化地显示了鲜卑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像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也是东方佛教雕刻艺术的巅峰杰作。

佛像的造型庄重典雅,面容似希腊神像,额部宽阔,鼻梁高直,表情淡然、高贵,眼睛呈沉思内省的神态充分反映出犍陀罗佛像的风貌。
细细仰望,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佛能请楚看到这世界芸芸众生的所做所为,善恶皆知;
佛能祛除我们心中焦虑与疑惧,安定我们的身心。

犍陀罗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历史上曾为亚历山大大帝所征用,产生两个希腊化王国:大夏和安息。孔雀王朝时代因阿育王崇信佛法,这里传入了佛教。公元1世纪,犍陀罗成为贵霜帝国的中心。
贵霜时代犍陀罗艺术最重大的变革,是创造了佛像,从而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不得以具体人形表现佛陀的禁忌。这与马鸣所创的大乘佛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大乘佛教允许民众礼拜佛像,从而使佛陀的形象具体化,并且使佛像雕塑得以产生。
所谓犍陀罗式雕刻,实际上是东西文化合璧的产物。犍陀罗自亚历山大入侵之后,一直与希腊方面来往密切,印度文化因而与希腊文化相融合,佛教艺术也因此带有希腊化的倾向。犍陀罗雕刻的风格样式与印度本土趣味大有不同,而具有希腊雕刻风格的倾向,因而一般有“希腊-印度式”或“罗马-印度式”之称。

由于北魏的几代皇帝都崇尚佛教,多次从凉州(今甘肃西部武威敦煌等)俘掠大量僧徒吏民以及工匠,迁徙大同建寺开窟,形成北方佛教中心,云岗石窟即形成于这时期。按司令的推测,凉州应仅是佛教艺术和人才的中转站,建造这些纯正异域风格雕像的主创团队,应来自比凉州更西的极乐世界。
今天的我们,从这不仅看到先人们崇佛的虔诚,而且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文化传播路线,在这条后来称之为丝绸之路的路线上,更早的从前,已在传送思想和艺术!



此地海拔1180米,地理概念上依然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相信也是当时从蒙古高原发展而来的鲜卑人定都于此的重要原因。

大同市街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