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露之变2:被宦官拥立的唐文宗却要诛灭宦官

(2019-08-27 13:33:57)
标签:

历史

甘露之变2:被宦官拥立的唐文宗却要诛灭宦官

2收归下移权力:唐文宗的一个奢侈的“家国梦”


 在讲到甘露之变的背景之前,我们先分享一则历史小故事。

话说有一次,唐文宗闲来兴致勃勃地读《春秋》,当读到阍弑吴子余祭这段话时,当时被小宦官欺负得七荤八素的皇帝早就一肚子气,有心铲除宦官的皇帝为了测试朝中官僚对于宦官的态度,于是旁鼓侧击非常巧妙地问身边翰林侍讲学士许康佐:阍何人耶?贵为学士的此人当然知道阍是谁,弦外之音也。阍就是“刑余之人”的通称,受腐刑之类,而唐文宗在这里的用意最明显不过,当然特指他深恶痛绝的宦官,不过许学士更加知道此时执大唐牛耳的人是谁,所以支吾了半天也不愿意说出来,就在那干耗着,弄得唐文宗一脸的尴尬,从自己身边人的态度他也更加知道自己的政治地位的尴尬和微妙。

而更加可恶的是,这个“势利小人”后来得知唐文宗铲除宦官的意图后,也知道这个弱皇帝必败无疑,为了自保立马称病辞官,罢为兵部侍郎。像许学士这样的人在当时的朝臣中可谓是主流派,一抓一大把,史曰: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反正慑于当时宦官的淫威,大家只求明哲保身,如果不想惹来杀-身之祸,那就最好不要和傀儡皇帝掺和在一起,以免何时脑袋搬家都不知道。

这个当然也没有错,人嘛,谁不怕死?总之,想玩权变一雪前耻的弱势皇帝居然在自己的朝臣中(包括身边的人)找不到一个有勇气造反变天的勇士,这对于曾雄心勃勃的皇帝唐文宗来说不可谓不心凉,打击也实在是太大了,郁闷啊,难道大唐大好河山已经不姓李了吗?我啥命就这么苦啊。

好在皇帝郁闷之时,有两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傻瓜郑注和李训来到了他的身旁,并促成了让唐文宗输得更惨连最后的遮羞布也没有了的“甘露之变”。

在讲到这两个关键人物之前,我们还是先讲讲“甘露之变”的历史背景吧,以便使大家更加明了事变的来龙去脉。

其实,要了解“甘露之变”的历史背景也不难,只要抓好了两个关键字就够了,那就是“宦官”是也。

关于唐朝强力宦官,我讲得够多的了(难怪唐文宗想找铲除宦官的同盟军很难找到,因为朝官集体无语,好像被刑余的不是宦官而是朝官一样)。在此我们只讲“甘露之变”的正主唐文宗是如何依靠官宦拥立才得到皇位的。

而关于唐朝弱帝唐文宗,据说史学家曾给了如下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史载唐文宗不喜欢音乐、歌舞和游乐(有一次看斗鸡,旁边一个弄臣大声叫好,不大喜欢玩的文宗立马说,既然这样斗鸡就送给你吧),不近女-色,自己在听朝理政的闲暇之时,十分注意读书,倡导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也就是说,唐文宗是一个空有治国抱负却无治国能力的“废人”,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像革命老黄牛一样地为国操劳却不得其法,最后是越帮越忙,再勤奋也不过是做无用功而已。国家在他的“治理”下日益衰弱,不仅割不了“朋-党”这颗毒瘤,最后连宦官擅权这个大唐最恶性的“肿瘤“也任其在体内肆虐而无根治方法,最终也只能让自家的江山被折腾得大气不出奄奄一息了。

其实连他的上-位过程都特别滑稽。

因为他的祖父唐宪宗和哥哥唐敬宗都死于宦官之手,而他和自己的父亲唐穆宗也是由宦官亲手扶上位的,按理说他是没有当皇帝的命,不管从皇帝伦理和人品才干来说他都不够格。

话说唐敬宗是一个少年皇帝,十五岁时就接替想长生不老而服丹药中毒致死的老爹唐穆宗做皇帝(唐朝皇帝玩丹药致死的还真不少,无语也),这个小皇帝比自己奢侈放纵的老爹皇帝更加贪玩,据说他唯一的“历史政绩“就是独创性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官衔“击球将军”(估计后来想中“击球状元”的唐僖宗,就是师承这位出色祖宗的法宝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也算是开创了历史先河的出色“创造型”皇帝据说居然是被自己的击球将军和宦官合谋-杀死的,在他“打夜狐”(晚上围猎狐狸活动)尽兴之后在明明灭灭的阴森殿中烛光之下被干掉的,还因为皇位的承继问题令殿中刀光剑影了一番,最后唐文宗由当时的权宦王守澄糊里糊涂地推上了皇帝宝座,属于货真价实“被天子”的那种。

 

今有被就业,古有被天子,唐文宗就是这样的大权旁落的名誉天子,原本被宦官推上皇帝宝座的唐文宗应该是对宦官感谢一番才是,可惜唐文宗却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宦官帮他收拾了杀死自己哥哥唐敬宗的人,又把按常理不能继承皇-位的他扶上宝座,他居然不感谢一番还要狠狠地收拾他们,这哪跟哪啊?

原来,据说把他推上皇帝位的王守澄又居然是杀死他祖父唐宪宗的罪魁祸首之一(这是恩人还是仇人啊,我们凡人也被弄糊涂了),这笔帐他肯定要算,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李唐江山的权柄居然是别人握住了的是别人说了算(那著名漫画什么来着?主人给仆人抬轿是也),让谁当皇帝谁就得当,这也太扯了吧?居然古代也有“被天子”之事,真是令人笑掉大牙,所以自尊心特强的唐文宗当然就有点心理不平衡了,反正感觉自己权力毫无保障被宦官当棋子用的他就很不乐意,原本皇帝才是政治这副牌的最大发牌者,而现在却被挟军- 权独-大的宦官破坏了这种政治生态的平衡(被家奴玩在股掌之间确实不好受),所以为了扭转这种皇权的失衡,唐文宗有意利用朝臣来对付宦官,大耍既拉且打的政治平衡术,以找回失去的皇帝威严,收归下移权力。

当时由于政治混乱朝纲不举,很多朝中正直之士预感到迟早会发生变乱,所以都唯恐避之不及,曾经苦劝“顽-主皇帝”唐敬宗“顺人则理,违人则乱”的大臣韦处厚就曾三番五次要辞职,却被文宗驳回。而朋-党首领牛僧孺更加是在文宗上位之前辞去了相位,出外做官,远离政治-斗争中心漩涡,也算是大事不糊涂耶。

在唐文宗上位一年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也让他有了依靠朝官消灭宦官的决心,并开始幻想他的美妙未来。

这事就是名士刘蕡的“落弟案”。

话说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当时的名士刘蕡应贤良方正科(选择人才的科目之一,属于非常设制科,考生就是对政治得失进谏言的),居然在对策中吃了豹子胆公开反对如日中天的嚣张宦官,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种晴天霹雳

这还不打紧,刘蕡还公开要求皇帝逐退宦官,并将宦官窃取的所有权力给夺回来,还政于宰相,把兵之权还给将帅。因为刘蕡一眼洞察了当下宦官主政的弊端,因为官员分内外官、政权分南北司,一个人在南司犯了法到了北司可能就不了了之,这种法外有法、政出多门的混乱政治局势当然不合历代先王经文纬武的方针,一定要下猛药扭转过来,不然的话国家就会被折腾得不成样子等着“收山”了,玩“法律特区”谁不会呀。

刘蕡的对策当然得分,也受到了主考官的击节赞叹,因为这也是当时所有朝官的共同心声(皇帝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因为当时枪之- 杆子掌握在宦官手中,大家都怕枪顶到自己的头皮而敢怒不敢言而已。也因为这一层关系,所以尽管主考官很欣赏这位“能人之所不能”的刘大炮,最终权衡利弊还是不敢录用成绩突出的刘蕡,而同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选了,这就是所谓的“刘蕡落弟案”。

刘蕡是当时的名士,大家都知道他很优秀,很多中选的人都自愧不如,就因为说了一些大家都想说的于国有利的真心话而名落孙山下了第,当然都为他打抱不平,这也太委屈他了,于是很多朝官和士人为了给刘蕡鸣冤叫屈,都准备联名上书给皇帝评理,却遭到了曾经的主战派宰相裴度的阻挠,理由是为了防止事态扩大,不让朝官和宦官冲突一发不可收拾,一句话就是为了维护唐朝稳定。也不知当年打击强藩连命都可以不要的老裴此时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当时的政治形势简直就是云山雾罩雾里看花,看不明白啊。

不过,刘蕡这么一闹也好,至少给有志铲除宦官势力的唐文宗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假装高-潮地看到了一种成功的幻像,因为不管如何说,这都是刘蕡代表朝官向强劲的宦官打响的第一枪,当然非常令人欢欣鼓舞,在当时那种万马齐喑的政治形势下更加难能可贵,也使唐文宗信心“雄起”,开始了剿灭宦官的准备。

于是,为了对付宦官 ,唐文宗开始组成自己的“倒宦班底”,他亲自选用宋申锡为宰相,并由老宋负责诛灭宦官的“浩大工程”。

可惜这个老宋根本不是成大事的料,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最后连自己也被诓了进去,因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高手过招必有高着。

因为老宋把最重要的保密守则给忘记了(传忌之道学得不到家也),这个在官场当然是一种很大的败笔,至少追究起领导责任来这一条是赖不掉的。居然皇帝要诛灭权势滔天的宦官之机密A计划被权宦王守澄的亲信郑注(后来这家伙还接过老宋的重担领导了诛灭宦官的工作,简直就是一种讽刺)发觉并捅了出去而原形毕露,这下就有好戏看了。

好啊,你想我死,我就叫你先死,看谁的手段辣点。

公元831年的某月某日,有心搞死搞阴谋-诡计的宋申锡的王守澄别有用心地派军吏豆卢著煞有介事地诬告宋申锡谋立皇弟漳王李凑,这当然是很厉害的一招,正所谓人生三恨谋人之财夺人之位霸人之妻,唐文宗最怕的当然也是被人夺-位。何况皇弟李凑还比较有政治声望,是他的一个潜在威胁,唐文宗一向对他防意如城,怕自己稍有闪失就被他赶下台,这个当然比诛灭宦官更加重要更加是自己的核心利益,现在自己日夜担心的事情居然发生了,当然也是让皇帝惊出了一身冷汗,一看到奏书,也不辨真假地狂怒起来,立马命王守澄把妄想篡位的皇弟李凑及“吃里爬外”的二五仔宋申锡的亲近人全部抓到宫中来严刑拷打,彻底清查。

最后经不起刑信逼供鞭刑侍候的那些老宋亲信全都“招了”,说宋申锡确有异动。

这个又愚又弱的唐文宗(从这你也知道跟着他“干-革命”是怎样的下场了,勤奋有什么用,瞎搞的无用功,要论勤劳田里的牛最有资格说话,这世界基本上是“食脑”的干活)看到“证据确凿铁案如山”(想起了李治搞死他亲舅父长孙无忌的那一出),于是立马召集文武百官来朝,并郑重其事宣布了“人民-公敌”宋申锡的谋反罪状,只等秋后处斩了。

唉,老宋啊老宋,你没那么大的头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嘛,跟谁不好跟了一个只会练嘴皮的窝囊皇帝,不分分钟要了你的命?这不,自取其辱了不是?如果能学韦处厚辞官不干可能还能保住一条老命,你也不想想,宦官能有今天的权势是干什么吃的?搞阴谋诡计你哪是阴险过人的宦官的对手,差几个班啊。这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是也。

好在老宋命不该绝,因为朝官们都知道这是个冤狱,于是有点“兔死狐悲”情结的朝官据理力争把宋案移到南司来覆按审察(哈,玩“法律特区”还蛮有意思),还算是良心未泯的宰相牛僧孺也替命悬一线的老宋说了一些公道话,算是有了一些转机。最重要的是,后来也不得好死的郑注怕覆按暴露了实情把自己也拔了萝卜带出泥,身有屎啊,于是也劝王守澄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请求盛怒的傻瓜皇帝对老宋宽大处理,宋申锡才逃于一劫。

最后是遇人不淑的宋申锡被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遭受了无妄之灾的李凑更加倒霉,也被贬为巢县公,据说是表示“放桀于南巢的意思”。

这事说来还真是搞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弱皇帝唐文宗本来是想利用宋申锡诛灭宦官,结果反过来替宦官除去“眼中钉”宋申锡(你也不想想皇帝身边的卧底和超级双重间谍有多少,这保密啥整),宦官此种一箭双雕之计还真是颇有技术含金量,玩权术小阉人绝对是不能小觑也,这些从小就在官场浸-淫耳濡目染太多宫廷阴-谋和内幕的人绝对政治智商不低,不然啥就干脆利落缴了皇帝的枪了呢?这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吗?

最可悲的是,正如某些历史研究者所说,“这傻-瓜皇帝还不察觉自己是彻底的政治失败者,还想用同样的方法从宦官手里夺回失去权力,当然,等待他的也只能是更大的失败。”十分奢侈的皇帝家国梦也随之破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