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 |
接下来的两年,看到老公瘫痪在床,连行动能力也没有了,甚至于大小便失禁,苦命的张爱玲更是哪也不能去了,为了更好地照顾赖雅,她只好把自己的起居室既当作工作室又当作病房,在里面支起了一张行军床,边写作边护理,绝对的是相濡以沫,夫妻情深。
这样的苦逼生活状况,即使是最强壮的男人都感到吃力,何况曾经的千金大小姐张爱玲。
最可怕的是,身体不断变坏的赖雅,精神也迅速崩溃。以前那个言语幽默、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到哪都能给人带去笑声,因为疾病的煎熬,瘦成了皮包骨,还成为爱妻生活和事业的“双重包袱”,所以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了。
于是,苦闷至极又想寻求解脱的赖雅,下意识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即使有至爱亲朋来看望他,他也是对人爱理不理的,甚至于把头扭向墙壁,还下了逐客令,因为他最受不了的是别人的怜悯眼光,更加不想别人为他难过,原本他就是给人带去欢乐的天使。
即使这样,张爱玲却对他不离不弃,即使是搭上自己的所有也在所不惜。期间张爱玲因工作变动,她还是把他带在身边,形影不离,直到1967年10月8日赖雅辞世为止。
在此,我们无意说些煽情的漂亮话来赞美张爱玲的大公无私,是“最美中国媳妇”什么的,那似乎有点不符合人性的本真。事实上在美国的那段日子,他们俩的爱情也是十分卑微的,是饮食男女最典型的居家过日子,本也没有什么值得特意拔高的,大家只是无奈地做好自己生活中的平凡角色而已,因为他们知道要互相感恩,互相扶助。
有人说赖雅适时而死,对张爱玲绝对是一种人生解脱,至少不用再苦兮兮一把屎、一把尿地全天候照顾一个瘫痪在床不能自理的老人,对于她这种事业心强的女人来说,摆脱保姆兼护士的双重角色,把时间花在文学创作上,那确实是一种不错的解脱。
关键是,赖雅的死,却让她永远失去了生活重心,从此她在美国社会再也找不到一个像赖雅一样懂她、爱她并能给她切实的事业助力的男人了,正像三毛痛失荷西之后的颓废,张爱玲不仅从此不再有文学上的闪光,甚至于把自己全部封闭起来,开始过上一种与世隔绝的“大隐隐于市”的神秘生活。
这正如某些研究者所说:“知道吗?在上海美琪大剧院上演的话剧《张爱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解脱,而是殉情。
总之,在赖雅仙逝之后,张爱玲便成了现代“隐形人”,像套中人的传说一般。以至于她的粉丝想见她一面,都如古代的人要见到皇帝那般难,也仿佛一夜之间就已人间蒸发,如古墓派的女侠一样难觅芳踪,大概和死了也差不多。
大家都不知道在那长长的28年里,她到底做了些什么,或许正如其所说:“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因为直到1995年9月初,张爱玲被人发现孤独地死在洛杉矶的西木区的公寓(而且已经死了好几天,身边没一个亲友),于是沉寂多时的她又一次光鲜起来,一时间成了文坛焦点,传记、悼文、回忆录连篇累牍,把她重新拉回神坛,生前穷困潦倒揭不开锅的她,还因为自己的书而为出版商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版税,简直就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不管怎样说,张爱玲总算是爆得了大名,而且死后哀荣不断。
也许在很多人心中,都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张爱玲,一个是如红玫瑰般光鲜的传奇女作家;一个是似白玫瑰般苍凉的现实生活(尤其是晚年),甚至于想找一粘衣饭粒都难,这就是张爱玲那不平凡的人生的全部。“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而不管是愉快还是伤心,张爱玲早已把她的不算是完美的人生定格在很多文学青年的脆弱而多情的心间。
正如某个书评家所言:“张爱玲的一生从兴到衰,走过了人生的最繁华,经受了人生的最苍凉,她以洞穿人世沧桑,而在时空的轮回中得到升华。她给后人留下的只是几本小说,但这些小说在当时篇篇震动文坛。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几乎瞬间登上了文学高峰,红遍上海。它的魅力现在还影响着世人。”
而从人生的最繁华到人生的最苍凉的过渡,是怎样的一种心理落差和承受难度。张爱玲就这样无怨无悔地过完了这一生,此中还经历了繁花落尽、无限萧条的28年隐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低调、优雅和从容不迫,直到她死,人们才轻声地感叹:呵,原来你是在这里!
当时明月在,曾照女神归。
正因为这样的特立独行、超凡脱俗,于是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于千万年之间于千万人之中,历史让我们记住了那个旗袍摇曳喜欢奇装异服曾把岁月惊艳的上海小女子张爱玲,并参悟了很多的民国悲喜和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