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青为何对出言不逊的汲黯推崇有加

(2018-08-28 18:36:57)
标签:

历史

卫青为何对出言不逊的汲黯推崇有加
    话说因为匈奴右贤王多次带兵侵扰新置的朔方郡,以图夺取肥沃的河套地区,于是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朔五年)春,汉军实施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用兵计划,投入的总兵力达到10多万,颇有点决一死战的味道,也显示了汉武帝消灭强胡的决心

当时,汉武帝任命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精骑自高阙出塞,同时任命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此四人都受卫青车骑将军节制,由卫青统领,一同率兵自朔方出发;此外命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自右北平出塞,合击匈奴。

最搞笑的是,有点麻痹轻敌的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军远在天边,距匈奴军营路途遥远,甚至根本不可能到达,所以也不把大汉大兵压境的事放在心上,因为他不认为汉兵会飞(除了匈奴人有“草上飞”的美名),不足为患,所以也有闲心“美人帐里常歌舞”,总之是每天搂美人喝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无心戒备汉军,放松了警惕性。

其实,他不知道此次率领汉军的统帅卫青很擅长“长途奔袭”的把戏,还用以前的经验来判断军情,不会与时俱进的结果,当然是僵化不堪,等待他的也只有失败的命运,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太快,形势比人强啊。

果然兵贵神速的卫青率兵急行军六、七百里,乘夜赶到,然后趁着黑夜将右贤王大营团团围住,水泄不通的样子。忽听到帐外杀声阵阵,火光冲天,还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匈奴右贤王大惊失色,知道是汉军天兵天将般杀到,酒也醒了一大半,连忙丢下美人,带着几百精壮骑兵突围而出,落荒而逃

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打马追赶数百里,却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匈奴右贤王手下各部首领(小王)十余人,匈奴男女部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是役汉军大获全胜,也是匈奴人罕有的败绩,最终卫青所部高奏凯歌班师回朝。

听到如此辉煌的战报,久已被匈奴压得喘不过气的汉朝当然是举国欢腾,奔走相告。汉武帝大喜过望,笑得合不拢嘴,也算是能为列祖列宗有所交代了。捷报一传到宫中,皇帝就立马策划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嘉奖有关立功人员,一派喜气景象。

卫青还没有回朝,汉武帝便按捺不住地派特使捧着印信,到边塞军中拜卫青为地位尊贵的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各路将领由此皆归卫青统辖。作为物质奖励,又加封食邑8700户,油水多多,这还不够,为了表示皇恩浩荡,汉武帝还把卫青三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小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都封为列侯,均食邑1300户,羡煞旁人。

卫青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位高权重也不结党营私,还能任人唯贤,所以很得武帝宠信,给了他最高的官阶和最大的权限,除了皇帝之位,什么都能给他的款式。

出身很低的卫青自然受宠若惊。很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他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蒙陛下信任,能够在军中效力,同时仰仗陛下的神灵护佑,大获全胜,这也是全军将士奋勇战斗、为国效命的结果。说到奖赏,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够厚待的了。而且,我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并无寸功,陛下还要裂土封侯,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对鼓舞将士奋力杀敌很不利,这让大家如何想,副作用明显是太大了,这也不是我效力军中的本意也,请陛下明鉴。

大将军果然明理,也不枉我如此器重你了。说到封赏,只要有功的,我都会不吝爵位,因为我并没有忘记诸位校尉的功劳啊。汉武帝颇为欣慰地说道。

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大肆分封,护军都尉公孙敖封为合骑侯,都尉韩说为龙侯,公孙贺为南侯,李蔡为乐安侯,校尉李朔为涉轵侯,赵不虞为虽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都被封为关内侯,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的样子。

总之,其时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宠远远超过任何一位朝臣,而且从不掩饰这种特别喜爱,除了是卫子夫的弟弟,最重要的是卫青确实才华横溢堪当大任,至少把匈奴打得丢盔弃甲就很长了皇帝的脸,有一件小事也充分说明了汉武帝没有信错人,这和任人唯亲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话说立了大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的卫青,大家都颇给其几分薄面,一是皇帝红人,二是立身很正,所以三公九卿及众官员都对卫青点头哈腰,极尽奉承,唯独正直又善辩的大臣汲黯搞点“另类”,不仅不对卫青曲意逢迎,还主张用平等礼节处理和卫青的关系,大家都是为大汉效力,谁也不欠谁,干嘛要那么肉麻奉承一个人?看到汲黯如此不识相,有好心人于是连忙劝汲黯说:汲黯,你还真是有所不知,难道你看不出是皇帝为了维护大将军的尊贵地位,便于让群臣全都服从大将军而加以礼遇的吗?您不可以不下拜的。汲黯却轻描淡写地回击说:难道对大将军长揖不拜,就是不尊重大将军,使其不尊贵了吗?这是什么道理!很有点平等观念的卫青听到汲黯如此“大不敬”的话,不仅不找碴儿,反而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对他更加尊重,还多次向其讨教国之大事。

汉武帝听到汲黯如此有力量,能“降服”卫青,所以也对其肃然起敬,汉武帝接见大臣有时很随便,连帽子也不带,而对汲黯奏事,不带帽子不正襟危坐都不敢接见,这一点“待遇”连最得宠的卫青都没有享受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