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淑真因绯闻被没收“人约黄昏后”版权?

(2017-03-29 18:49:53)
标签:

历史

朱淑真因绯闻被没收“人约黄昏后”版权?

既然“唐朝四大美女诗人”都已经讲了个遍,那么我们接下来又要捎搭大宋美女诗人朱淑真,这个号称“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却也有和李清照一样的辛酸家庭悲剧,弄得个郁郁而终,史曰:“工诗,嫁为俗吏为妻,不得志殁。

 

为什么古代才女的命运普遍如此灰暗?难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才是古代女人安身立命的最佳“神器”?

 

而朱淑真又是那么的有才,诗词书画样样拿得起,是和大名鼎鼎的“宋代文学一姐”李清照齐名的大才女,正如某些诗评家所言“她俩时代接近,气质相似,文采相类,共同点甚多”,甚至于在那种女人休夫都要坐牢的“理学宋朝”,她们最终也要选择休夫,何等烈女。

 

朱淑真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家境不错,自己又是远近闻名的美女加才女,“幼警慧,善读书,文章幽艳,工侩事,晓音律。”可谓是当时令人眼前一亮的“白富美”,才色冠绝一时,惹得四邻趋之若鹜。可惜这个个性活泼的叛逆非主流“问题少女”,最终遇人不淑,嫁了一个有“冷暴力”倾向的文法小吏,不识欣赏其过于奔放的幽艳诗词,什么“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一喜欢就恨不得给其写上万首诗的黏劲,谁受得了,甚至于还有点幻想色彩地联想那种香艳场景:“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只要遇到自己心仪的“高富帅”,一定不惜飞蛾扑火投怀送抱,管你旁人如何叽叽喳喳,“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是也,颇有当今前卫明星脑残粉的风采,多么大胆的个性。

 

只是上帝往往是一个很善于搞恶作剧的阴险家伙,他是轻易不会遂人愿的。因为渴望爱情的文艺女青年偏偏就碰到了一个不解风情的俗吏,所以他宁愿和其他脂粉气浓重的俗妾游龙戏凤,做些俗人的饮食男女之事,也不喜欢和清纯脱俗、灵性十足的朱淑真过上那种虚幻的酸文假醋的文字游戏生涯,那简直是另类虚度青春。

 

于是,这样的两种不来电的人生族类,勉强捆绑在一起,当然是十分悲哀的事情,最终也只能是“哭损双眸断尽肠”,甚至于有时候连哭都没眼泪的那种,这只能怪“包办婚姻”害死人。

 

所以她很是羡慕比她早几十年的“大宋文学一姐”李清照的前期美满爱情生活,人家好歹也是包办婚姻,而享受的爱情质量却是天壤之别。李清照和夫君赵明诚还能踏雪寻梅、搜罗金石什么的,日子甜蜜得如“神仙眷侣”,文思由此如涌。而朱淑真嫁人之后却是形影相吊、无处遣怀(虽然李清照的第二段婚姻也是悲剧收场),愁苦至极也只能写那种“凄凄惨惨戚戚”的诗词发泄,“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什么什么的。

 

总之,朱淑真的婚姻生活是极其悲催的,这从其诗就略见端倪:“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她自知和丈夫不是同类“情感动物”,既然大家如此不相宜,也只能选择分道扬镳,正如其诗“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一般决绝。

 

可惜在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没有多少婚姻自主权利和话语权的离异女子命运更加悲凉,据说勇敢选择抛夫的朱淑真搬回娘家之后,又恋上了一个新欢,曾经在元宵佳节有过一次回光返照火树银花般的绚烂爱情,第二个元宵节却是人去楼空、杳如黄鹤,绝望至极的她只好选择了自杀,一了百了。

 

可能是认为自己女儿的惨死拜那些浪漫诗词所赐,直接让其成了一个疯疯癫癫的“精神病”,所以其父母一怒之下把朱淑真饱蘸心血而成的大量诗文付之一炬,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像很多在世时默默无闻的作家一样,朱淑真在死后才爆得大名。要不是魏仲恭不辞劳苦为其搜诗、编辑并作序,大家也不会记住了这个为爱受苦爱情诗也写得很溜的宋代大才女,“唐宋以还,闺媛篇什流传之多,无过淑真者”也。

 

正因为她颇多“艳诗”,还有离异和婚外恋之类绯闻缠身,颇受一些封建卫道士的诟病,直至咬牙切齿地剥夺了她的著作权。据说欧阳修流行甚广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本来就是朱淑真的得意之笔,颇有女孩等待心爱男子的柔媚和喜悦,是那些假道学们为了阻止“败坏女子风气”,而蛮横地剥夺了可怜的朱淑真的署名权。

 

又据说朱淑真是著名的圈儿词的作者,词曰:“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虽然有人认为是另有作者,不过那渴望真正爱情的心却是颇有朱淑真的风采。

 

不管朱淑真在生活道路上遭遇了多大的不幸,但那显示追求真爱的所有勇气却是那漆黑夜空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很有进步意义。这正如某些诗评家所言:“在男女两性关系极为不平等的古代社会,在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信奉为道德标准的封建社会漫漫黑夜里,朱淑真如同一道闪电撕裂长空。”连同她的不朽诗词,让我们嘘唏不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