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适:当了大官之后为何和好友李白翻脸

(2017-02-27 10:36:30)
标签:

历史

高适:当了大官之后为何和好友李白翻脸

好,前面我们讲了各种各样的古代诗人,现在就来讲讲同样精彩有料的唐朝边塞诗人吧。那么就重点讲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文人中官当得特别大的高适吧(老高是大军区司令、封疆大吏,难怪经常能接济穷困潦倒的诗界“北丐”杜甫)。


据说高适是盛世唐朝诗人中官位最高的,《旧唐书》也点名称赞他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反正这个“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的一直穷困潦倒的老“愤青”,将近知天命之年,才由张九龄的兄弟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当时还满怀信心和理想的老高适做了几年小官之后,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职做无业游民,自己申请下岗无补偿的那种,拍屁股走人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封丘作》,反正就是怕官场的那种“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爱国忧民形象,愤青的光辉形象也顺便跃然纸上,非常可爱的一个“老顽童”,宁愿去浪迹天涯做边塞老游侠,也不做“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任人呼来唤去的狗官,有型啊!


与老杜一样,高适曾有个显赫的家族,祖上也是高官,不过到了他这一辈也是破落户了,甚至于比老杜还要落魄一点,反正是沦落为田舍郎,要像诸葛亮在隆中躬耕的地步。然而他又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身上有着高贵的血统,根本不可能安心务农,宁愿做盲流也不做模范农民工,20岁时他先是做长安漂之一族,整天发梦遇上一个“狗屎运”,遇到贵人助其谋个公务员之职(唐朝“京漂族”还是蛮多啊,陈子昂、马周、李白、杜甫都是著名的“京漂族”),还信心十足的样子,牛气哄哄地写诗曰:“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好像这官职专门等待他去做,“舍我其谁”的款式,简直就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年少轻狂时曾经引用高老头这著名诗句恭维赞美自己心仪的美女,居然美女认为是讽刺她,差点翻脸,始料不及啊,非常温暖的笑话也,所以诗不能乱用)的派头。


最后他的理想肥皂泡还是破灭了,因为偌大京城牛人成堆,天上丢下一块砖头也能砸中地下的几个处级干部,当时的几大贤相都还在,然而名不见经传的高适,居然连一个芝麻绿豆官也不认识,更加不用说想巴结干谒的高官了,名人是那么容易就碰到的啊,那还要那么多粉丝争着签名干嘛?


反正在京城碰了一鼻子灰的高适,于是也学基本和他同年的李白去浪迹江湖,说白了也就是做“古惑仔”(小混混),自我放逐的样子,因为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嘛。


渴望江湖战斗的他,就是沿着燕赵边塞,参加和游牧民族的对外作战的,也直接间接给了他边塞诗的最初体验和灵感,不过功名利禄嘛,还是影子也没有见着,因为想立功的人也多如牛毛,天上丢下一块砖头可以砸死10多个想当将军的人。


于是,他又得做流浪者,有时也学学老杜做着行乞的事业,还兼做老杜做不来的“古代愤青”角色,尖锐抨击时弊并形成诗歌,倒是这种夸夸其谈、慷慨激昂迎合了当时的一部分盛世唐朝人,居然高适的文名也开始走俏,成了闻名遐迩的大唐愤青BBS社区诗派的领军人物,从此走上灿烂星途,基本上高适也算是炒作出来的诗人,因为那时愤世嫉俗的愤青比现在还要多。


最有趣的是,当高适和老杜一样穷困潦倒时,李白正春风得意地扛着一袋皇帝赏赐的金银财宝出来找酒喝,也正发愁怎样把这么巨大的“不义之财”挥霍一空呢。正好在繁华东都洛阳碰到了老杜,又在宋州遇到了没饭吃的无业游民高适,于是对于诗歌和美酒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玩伴,简直就比基佬还粘稠,每天同食同宿,葡萄美酒夜光杯没停过,吃足饭饱之后就去游猎访古刹,兼组织赛诗会嘻嘻哈哈地赛诗,比神仙还快乐,有钱确实是好啊,至少能尊严地活着。


不过后来官越做越大的高适再也不做古代愤青,而是转行做了老奸巨滑的标准官僚,虽然他还是念旧情,给老杜以实际的生活帮助,不过却对也于他有恩的老朋友李白的求生救助置若罔闻、漠然置之,好像从来没有认识过李白这个人似的,简直是炼心如铁啊。


因为他好像早已忘记了自己无米下锅时,李白是如何带领他和老杜上青楼押花酒大鱼大肉的大恩大德,成了标准官僚作派,没情面可讲。因“从璘案”李白那时差点丢了脑袋,好在郭子仪等人相救才免于一死,长流夜郎。而当时老朋友高适正是新晋皇帝李亨的红人式座上宾,也是平定李璘叛乱的主将,最能帮李白脱罪讲上话的人。


可是,绝情的高适还是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昔日同煲同捞的死党兼兄弟的请求,当年写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诗非常同情下层军士和人民的高适,此时如一节冰冷的铁一样冷酷无情。


要弄清楚高适为什么变得如此“忘恩负义”,还得从他晚年的发奋图强开始说起。


说来很搞笑,高适在年过半百时,还敢自己申请下岗不做低级公务员,以他当时已经冒头的文名以及古惑仔所特有的胆识,走捷径去投奔当时和安禄山齐名的“政坛双星”之一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诗也有表“哥舒夜带刀”什么的,猛将是也)幕府,做地位重要的掌书记,立即得到重用。“安史之乱”后因力陈分兵的危害而受到唐肃宗的赏识,最后在镇压李隆基十六子永王李璘的叛乱中,作为朝庭军队主帅的大军区司令(淮南节度使),高适指挥作战有方,灭了野心很大本事很小的永王。


而作为永王幕僚,战前作最后一次炒作,吹嘘自己像打败过强大苻坚的东晋谢安一样有军事才能的李白(“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也兵败被擒,成为了昔日好友的阶下囚,既然是各为其主,大概也没有情面可讲了,这是政治法则,不然的话就是用原则交换,和忘恩负义好像也不能同日而语,更加不能认为是文人相轻,窃以为也是说得过去的。如果要怪也只能怪天真烂漫得可以的李白乱搞政治,并差点搞死自己,因为连政治站队他都站错了。


反正,这就是现实中高适的本来面目,如果没有深入到优美唐诗背后揭开诗人的神秘面纱,估计我们还以为这哥俩特别友好,是那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珍藏版友谊呢!


唉,人生就是这么残酷,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说也罢,不然勾起人们心底伤情就不雅了。


在此,我们顺便来简要介绍一下边塞诗派的另一猛将王昌龄,就是写“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家天子王江宁也。


据说,王昌龄高朋满座,人缘很好,他和唐朝很多著名诗人比如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白、王维、孟浩然都有交往(野史也有他和王之涣、高适赛诗入伶歌多寡为优的著名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就不赘述了),还因为和老友孟浩然见面太高兴,喝酒贪杯忘乎所以,由于老孟食鲜令疽病复发而死,成了“酒中烈士”,唐朝诗人无酒不成诗啊,难怪晚唐杜牧因“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被人誉为植入广告的鼻祖了。


话说王昌龄性格很直,喜欢评论时政,又不拘小节,所以得罪人都不知道,曾被多次贬官,最后竟然连小小龙标尉也当不下去(当老王被贬龙标时李白曾写“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深情款款的诗句安慰王昌龄),离任路过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杀害。《唐才子传》载: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反正是闾刺史杀老王,而同情诗人的张镐杀闾丘刺史,没有理由可说,一报还一报,只是诗人的命也太苦了,又是“文章憎命达”的一个活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