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来上课之三———善于提问与善于提示
标签:
姜兆伟教育小升初奥数育儿 |
分类: 学习心理,学习习惯 |
带着问题来上课之三———善于提问与善于提示
这是带着问题来上课系列之三,继续讨论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善于提问
对于善于提问,这正是带着问题来上课的一个实现基础,带着问题来干嘛?
我们轻轻的带着问题来了,会不会静静的带着问题离去,问题在等待,我却在焦虑,就因为我张不开口,挪不动步,反正就不问。
这样以后的预习,总会纠结,是预习呢,还是不预习呢?千万别碰到不会的问题,如果碰到不会的问题,虽然经过了长期思考,但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那自信心又该受打击了。
总之,经过长期思考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积累多了,最终影响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那我们就要善于发问,当一个问题思考了许久又得不到解决的时候,请你大胆提出来,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我建议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整个的解决办法,可以适当指点一二,最多把其中关键经络提示出来,看学生是否能恍然大悟,大悟便是顿悟,顿悟便是思想升华,便是可喜的进步,若不能顿悟,或者这个孩子之前想的还不透彻,或者基础知识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如果基础知识不牢,或者缺乏相关基础知识,请老师把基础知识一一点拨出来,以期学生真正的理解了问题本质。这个过程我成为做学问的过程,做学问就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不能给自己一点的侥幸。基础牢了,后期的进步也是非常迅速的。
对于老师,家长来说,千万不要上来就给了孩子全部的讲解,我们要的不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期待的是这个问题学生懂了,而我们不让这个孩子经历:
见下表:
思考——自己获得认知(获得真知,值得称赞)
没有思考的这个过程,获得一切都是不扎实的。正如很多孩子会迷路一样。如果对于一个新的路线,我们大人先带着孩子走一走,然后第二天让孩子自己走一走,发现孩子大多数时候都会迷路了,如果第一天给孩子一张地图,让他自己去按地图的路线自己去找的话,我们会发现,也许这个过程不是那么顺利,也比较纠结,但是给孩子的记忆却格外深刻。因为这个过程孩子其实需要很多很多的思考。
想一想,如果直接给予孩子整个的过程,其实也是个剥夺孩子思考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侵犯的孩子思考的权利,侵犯了这些小公民的思考权,也算是一种侵权行为把;对于孩子来说学而不思则罔,没思考最终还是迷惑的,他们希望看到老师答疑解惑,答疑,要有疑问;解惑,要提出困惑。不提出疑问,不找出困惑,而只是被动接受别人观点的孩子,我要对你说,你的性格要么比较懒惰,因为你没动脑子,你的性格要么比较懦弱,因为你对别人的看法总是全盘接受,总是想依赖别人。
懒惰的孩子,要变得勤快,懦弱的孩子,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自己不懂的地方,我们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说不懂,从不懂到懂,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说不懂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要逐渐的学会自己去思考,争取以后给别人答疑解惑。
孩子: 多想,高思,善发问。
老师: 查漏,点拨,多引导
好了,由于时间原因,先说这么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