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音版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2016-10-21 19:26:48)
标签:

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

分类: 教学参考
人音版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双语实验学校 李静莹

一年级是起始年级,是孩子们脱离幼儿教育,进入初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如何更充分的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并且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我想这是这次教材研读活动的目的。

课标给这个学段提出的目标是: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的、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节拍

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十六首歌曲,全是4243拍子,其中二拍子的歌曲高达11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结合教材,用各种方式来提炼2拍子和3拍子。1.养成听歌打拍子的习惯,也就是每学一首歌,学生都要养成打拍子的习惯,不管是跟着老师打,或者是自己打。2.培养学生对于二拍子和三拍子节拍强弱的内心听觉。在教材第三课有一项知识与技能的活动,是听辨音的强弱。通过课堂的反馈,我们能够发现,学生对于分辨音的强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之前心里也在纳闷,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有什么帮助?直到和牟老师讨论时才明白,这项活动一定要和节拍联系起来,也就是通过学生对音的强弱的分辨,帮助他们掌握二拍子强弱和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特点。其中牟老师还提到,全班性的击拍,有些学生是听别人的掌声来确定强拍,这并不是他自己的内心听觉,要开展不受别人干扰的听歌曲确定强拍的活动(课标: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在教材中,训练二拍子最好的歌曲是劳动一课,因为生活中的劳动都是二拍子,劳动号子也不可能用三拍子;训练三拍子最好的歌曲是法国号、新年好,而《同唱一首歌》虽然是三拍子,但是并不符合我们的说话习惯,所以学生在打拍子的时候也特别困难,可做特例处理。

节奏

节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本册要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教材从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就把说、拍“XX X”的节奏型融入歌曲学习之中,从模仿老师拍击的节奏,引入有节奏地说名字的练习,以有趣的音乐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音乐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亲密交流、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的过程。第二课就开始借助生活中的经验,用小人图形谱对应四分音符,用跑跑对应八分音符,并结合歌曲的学习,设计了念念、拍拍、编编、唱唱、动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去发现、认识、表现和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例:在一年级上册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跟老师念歌词,一是很多孩子不认识字,需要提前解决认字的难点,二就是解决节奏难点了。最突出的是《其多列》、《跳绳》、《快乐的小笛子》这一类歌词较多,速度很快的歌曲。歌曲《同唱一首歌》中首次出现了休止符,提示学生注意歌曲莲花图谱中出现的白色莲花,从视觉上提示学生,唱到这朵花时不出声音,悄悄吸气,再接唱下一句。用暗示法练习歌唱的换气技能。

音高

教学目标中对于音高的概念比较模糊,从最初能愉快而整齐地演唱歌曲能用自然、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这说明编写者虽然知道一年级小朋友的音准概念不好,但还是有所要求的,音不准的话,何来优美抒情呢?

第一步:认识唱名。1)板书音阶,认识各唱名;2)小组竞争,刺激学生快速记忆;3)开火车,游戏方式鼓励学生。

第二步:柯达伊手势。自己尝试和牟老师的尝试,举例说明。

第三步:识谱。教材对于一年级并没有识谱的要求,我也在教学中尝试过到二年级才开始学谱,相对一年级的歌曲,二年级不管从节奏、还是音符的变换频率来看,都要难得多。学生从一年级就没有识谱,他已经习惯了听唱的模式,对于学谱是有抵触情绪的,所以,识谱,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也乐于接受。

音乐欣赏

十六首欣赏(其中有两首是歌曲,一首合唱曲,其余全是器乐曲)牟老师归纳了音乐欣赏需要聆听的六个方面:1)听乐曲联想画面、情景,这是一年级上册的重点.例《玩具兵进行曲》、《口哨与小狗》、《快乐的小熊猫》、《袋鼠》;2)了解乐器和音色;3)听和模唱主旋律;4)听乐段划分,一册中只有少数,《三个和尚》要求听第二乐段与那一段相似,《小青蛙》听最后一段与哪一段相同。有这样一个规律,歌曲一般是AB结构,并且B乐段是高潮,而乐曲一般是ABA飘结构,了解高潮的变化;5)听音乐要素;6)了解地域文化特点的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如《颂祖国》、《小拜年》。

在音乐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要设计有导向性的问题,避免无边际的答案。比如听《袋鼠》一课,就可以设问:音乐描写的是乌龟、大象还是袋鼠呢?而不是简单的你觉得描写了什么动物

牟老师建议我们养成的习惯

1.歌唱姿势。这在第一课就提出的目标,要一直贯穿整个音乐课的学习过程。

2.轻声唱歌。要在轻声中,聆听其他的声音,比如同伴、比如乐曲伴奏、钢琴声。这是一种审美标准,让别人和自己的耳朵都舒服。我很多时候还要求学生默唱,不仅仅是心里唱,还要在嘴型上反应出来

3.欣赏乐曲时,做动作不能发出声音。虽然学生很少能做到,但是老师要坚持不懈的提这个要求。

4.指认乐谱。老师要巡视、检查,也可以请小天使来帮助迷路的小朋友。例《咏鹅》一课。

5.课标要求一年级的孩子能够对指挥动作做出反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多利用手势、肢体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学习歌曲,他潜移默化的就接受了指挥动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