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我你懂PPT》连载(11)
(2010-02-25 13:21:12)
标签:
ppt连载新书powerpoint职业发展杂谈 |
(近日发现有人利用我的博客和豆瓣做广告,即使你给5星,给10星我都坚决举报!我希望看到的是真正的读者的回复,哪怕是个认真的差评,我都会更认真的回复!昨日卓越最好排名为38名,感谢大家支持!)
二、第二个总:总结
最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开会听PPT报告,大多是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傻呆呆地像棵白菜一样坐在那。无论视觉、体力还是精神都要面临极大的挑战,到了最后,更是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时,听众的注意力以及接受能力都会大幅度滑坡。别说是开会,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在电影的结尾,观众的绝大部分注意力也会放在主人公的命运上,前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大家更关心的是PPT的结论。比起电影等文艺形式,PPT更需要总结一下,因为PPT的劣势非常明显:第一,PPT报告时间短、信息密度大,听众往往有被填鸭的感觉;第二,PPT的“故事”不像电影或者小说里那么生动形象,理解起来费脑子;第三,PPT更抽象,逻辑性更强一些,比起按时间进行的故事情节,更难让听众记住前面的细节,所以,PPT中信息传达的多,被有效接收的少。比如,给客户介绍产品,眉飞色舞地介绍了七八种,但如果最后没有总结,客户很可能只能记住最后一种,而忘记了前面讲过的更好、更新的产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理论,即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后的总结概括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总结并不是把前面的目录再贴一遍,机械地重复一遍刚刚说过的1、2、3、4、5……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下面肯定会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耷拉着脑袋,没有人说话,就等你的最后一句“会议结束”, 然后“OK,解放啦!”大家四散而逃。这种总结没有任何意义,会议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结是得到反馈的关键时刻,没有反馈的报告就是浪费时间。在总结时,主要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即把前面的内容简单扼要地梳理一遍,就像讲新课之前,老师会把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一遍一样,温故知新。
总结时,回顾内容和开篇时的总说侧重点不一样。开篇强调的是内容的概貌,明白告诉听众,这个PPT到底要讲啥;总结时,则要格外强调观点,把内容每一部分的观点都尽量突出出来。要多用“首先”,“然后”,“接下来”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比如,结合PPT,你可以这样讲,在前面的报告中,我们首先描述了这个项目的必要性——用简单完整句表达概况的结论;然后讨论了项目的实施计划——用简单完整句表达概况的结论;接下来,在计划的基础上讨论了项目的风险——用简单完整句表达概况的结论;最后,我们讨论了下一步的工作。当然,还可以详细一些,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分论点也总结一下,等等。
2.整理逻辑 (logic)。
总结时,光列出结论还不够,还应该把观点之间的联系给听众梳理出来,从而把之前灌输到听众脑子里的信息系统化、逻辑化。不能苛求听众在很短时间内,自己做到这一点,帮听众整清逻辑是总结时的一大任务。可以用“在××的基础上”“基于××的分析”之类的词。比如,一个分析项目风险的PPT,可以这样整理逻辑:“我们首先运用了鱼骨法分析了项目的风险,评估了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接下来,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选出了几个最主要的风险,做出了应急预案。然后,我们就可以到总结的下一步了,提出最终结论。
图1-35
3.提出最终的结论 (conclusion)。
总结中也要提出最终的结论,最好是用一句话总结整个PPT。这个结论一定要明确,比如,上面前面提到的风险评估PPT的结论就可以是: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对应项目风险的能力和方法,做到了未雨绸缪。
但如果只是个人观点,很多人往往不愿意说得这么明确,这么斩钉截铁,生怕被拍砖。其实,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团队的观点,都不要怕听众不同意。明确的观点才会得到明确的反馈,说不定听众的反馈会让你茅塞顿开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听众里藏龙卧虎的好多诸葛亮呢。还有一些人,抱住自己的观点不放,坚持My way is high way。人可以有傲骨,不能有傲气。做PPT,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听众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不要急着跳起来反对或是辩护,要耐心地听,让人家把话说完。不仅要理解听众的意见,更要了解他背后的依据,也就是要倾听(effective listening)。观点不一样,但也可以通过倾听和交流,找到大家共同的关注点。比如,关于产品是应该涨价谋求更高的利润,还是应该降价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的问题,虽然观点截然不同,但是两种观点背后的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其关注点都是如何定位产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心理。找到这个契合点以后,就可以抛开针锋相对的涨跌问题,而讨论如何渡过金融危机,如何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这一过程,也就是通过深挖矛盾背后的共同点,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计划下一步工作 (next step)。
总结中最重要的是,把汇报的东西落实转换为下一步的行动中。比如,一个立项性的PPT,下一步的工作是需要得到领导的批准和项目组成员的支持;项目的阶段性汇报,要布置下一步的工作,调整原来的工作计划;项目结束时的总结性汇报,需要把经验教训统统提炼反馈到组织的系统中,对后面的项目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这一步被称为lesson learned(经验总结),对于项目收尾是非常关键的。
具体的行动和投资,一定要有个具体的数字和时间表,还要落实到个人。如果跟项目团队含糊地说:大家过两天把你们需要的预算报上来。别说过两天,就是过20天也要不上来。就算及时交上来了,也是误差极大。正确说法应该是:“请大家务必在本周五下班前把预算交上来,预算要精确到±10%,以人民币为单位。我会后马上把模板发给大家,大家按照模板填,然后发给我。”只有这样把计划具体化才能真正化为行动。
5.寻求反馈 (feedback)。
如果需要老板、队友的支持和其他部门信息的输入,就要在总结时提出问题并获得反馈。总结时,可以把问题发给听众。要把具体的问题列清楚,不能只简单问“可不可以”,“行不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还要尽可能追究一个背后的原因,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解决方法。比如,PPT报告是为了批准下一步的计划,就要向经营丰富的老同志多多请教,听听他们有什么补充意见。如果PPT报告的目的是需求赞助,则要给出所申请经费的具体预算和产出的估计,以及风险的评估。
职场感悟
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项目经理跟我抱怨:“还是你们外企好,不差钱。我们报上去的预算老板看都不看一眼,就要求减20%,搞得我们现在都习惯性的先多报20%再说。”我的预算为什么没有被老板削减呢?并不是因为外企老板真的不差钱。在我报上去的预算里,我用不同的颜色注明了哪些是固定的价格,改变不了;哪些是我们自己的估值,而这些估值的依据和来源又是什么;同时还注明是保守估计还是乐观的估计。所以老板即使要把预算狠砍一刀,也会有的放矢,关注那些估算值,以及数量级比较大的项目,而不是一股脑统统一刀切。有一次,我们做一个大项目,本来项目预算是20万美元。但最后我计算下来要23万美元。因为我给出了充分的理由,老板也欣然同意了。最后核算下来,我们最终的误差很小,没有浪费一分钱,项目也非常成功。
漫画4
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路、凝聚人心、提升气势。多多寻求有效反馈,可以让我们的PPT更有意义,工作更加事半功倍。
总结位于PPT的结尾,但是并不是工作的结束。它承前启后,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每一次的演讲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如果前面的题目让听众睁大了眼球,那么结束时就要让他们每根神经都兴奋起来!只要按照上面讲的这五步进行,就一定能够说服你的听众,拿到你想要的反馈,实现你PPT想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