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方宏进 (食品安全高层论坛)
(2009-06-13 15:17:28)
标签:
食品安全发言杂谈 |
视频:
http://food.ce.cn/live/200906/12/t20090612_291115.shtml
方宏进:网友代表李治有什么意见?
李治:今天我代表两类人来的,一类是像我这样的,我原来是在食品公司做研发的,我知道的东西太多,好多就不敢吃了。还有一类是像我父母,他们知道的太少,比如说前两天发生一个事情,小区里来了卖藏药的,他是按照保健食品来卖。
李治:当时他们给一些样品让回家试验。我发现以后就拿着宣传单和样品给我父母讲哪些不符合国家的要求,因为我都知道具体的细节,用了三个小时,还是没有说服父母。他们觉得他们身上的病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痛苦,别人不知道,所以愿意试。后来终于这三个小时起了一定的作用,然后第二天我觉得需要把这件事报告给相关部门。
李治:所以我今天注意到了我们这有六个相关部门,我想代表所有的消费者问一下,遇到这种事我们应该找谁。当时我打电话到了“3.15”,对方态度很好,他们说这件事你找当地的工商部门。我就打过去了,他让我拨110。我觉得不能拨110,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找媒体呢?我就打了北京电视台的电话,但是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李治:所以让消费者重树信心,就应该想想我们消费者有没有一个正常的渠道?当我们有这种困惑,我们应该怎么样保证自己的权利?有没有一个热线电话?而不是让我们从卫生部找到农业部,我们作为老百姓没有这么多时间处理这种问题。有没有一种办法?我知道QS标志的重要性,我告诉我父母买东西要买带QS标志的。
李治:但是很多的QS标志是不干胶粘上去的。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一种比如说我们QS标志上有什么码,输入手机短信,一查反馈就告诉我们这是真的假的,有没有这种方法,让老百姓更放心,不管是受过很多教育的,还是对食品安全没有太多了解的人,都能够特别方便、特别简单的踏踏实实把东西吃到嘴里。
方宏进:我相信李治说了很多普通消费者的想法,下面的朋友有没有什么意见?因为除了我们台上几位嘉宾外,可能有一些政府机关的同志在,可能有一些专业的问题需要解答。
……
方宏进:我从中国经济网开设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些问题,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比较权威的回答。他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的中草药始终是一个灰色地带。到底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明确的规范?另外一个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与食品虚假广告宣传泛滥密切关联,一些企业不想着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只想着如何忽悠消费者,请问国家有关部门如何加强对这种现象的打击力度?
……
观众:我想回答一下你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中草药的。中草药问题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前两天的王老吉添加夏枯草。在2002年卫生部出的关于保健食品允许添加的目录一共有89种,还有一个是可食药两用的目录。第三个就是不可在保健食品中添加的品种目录。总共是有三个规定。中草药在食品中添加的一般都是食药两用的,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
观众: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调味品中,有一种叫大料。但是在中药里面叫八角。食品和药品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食品是用它的通性,但是药品是采用偏性。但是食药两用是比较温和的,某种性能不能特别明显,所以可以做保健食品。中草药或者是中药作为我们国家国粹之一,如果采取抵制的态度或者是禁止添加的态度,对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法律是规定了有89种,在这89种之内是可以添加的。
观众:不是说所有的中草药添加管理都很混乱。但是当时夏枯草不是列表范围之内的,卫生部1995年有一个规定,传统的饮料添加物品连续使用15年,没有发现投诉的案例,原则上是可以默许的。但是按照咱们现在《食品安全法》,它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咱们这个《食品安全法》是上位法,因为《食品安全法》的法律没有追溯性,在6月1日之前生产的,按照法律是可以的。但是在6月1日以后如果他再添加,就是违法的。
李治:其实刚才关于中草药的问题是我提的。我觉得一方面是能不能添加的问题,灰色地带,比如说添加在食品还是保健食品,还是药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宣传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说“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有没有一个功效?另外比如说我们会有口香糖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有金银花口味,但实际上肯定不是金银花,而只是口味。我们做食品的人知道,他只是一个化学的香料口味,消费者会联想到说他对嗓子有好处等等,这方面有没有一个规范?
方宏进: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专业,还是留着更专业的机构来回答吧。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六大部门合作做这个论坛很不容易。主办方希望明年再办一次,看一年后怎么样,也就部分回答了刚才朋友的问题,看看我们每年能进步多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