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课例及评价
(2010-05-06 15:13:50)
标签:
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课例展示活动杂谈 |
案例展示
《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纪实③
活动主题:中华传统文化
活动目的: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时间:两周
活动过程:
一、提出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学生收集资料
(略)
三、教师指导
第一次检查: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传统音乐、绘画、书法、民间工艺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次检查: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的,指导挑选)。
第三次检查: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建议。
四、展示交流
1.激情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画面再来感受感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曾布置大家围绕“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不知同学们都搜集了哪些资料?(指名答)
师:看来你们搜集的资料可真多!想不想把你们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呢?
生:想!
2.汇报成果,展示个性
(1)小组内准备
师: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会儿选出代表参加全班“大比拼”的展示活动。
(2)全班展示
师:“中华传统文化知多少”的大比拼现在开始!由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小组依次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3)评选优秀小组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呀,这场大比拼到底谁胜谁负,哪个小组的活动又开展得最好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4)播放多媒体课件,升华情感
师:刚才听了你们的成果汇报,真让我大开眼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
生:想!
3.谈感想,为习作做准备
师:看来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是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呀!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那么,你们学了课文、听了介绍、看了展示,有什么感想呢?(指名说)
师:你们愿意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吗?
师: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搜集了那么多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那,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呢,下节课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
(徐宇红)
[评课呈现]
用“抓关键问题”法,采用庭辩方式评《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授课教师反思性说课(略)
二、答辩过程
教师甲:有的老师认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不好选择,选得不好,学生可能不感兴趣,可能不好展开活动,可能达不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请问你是怎样确定“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的?
授课教师: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首次在教材中以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得到完整的呈现,综合性学习首次正式地全面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成为语文教学一个新的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我是依据教材的要求确定这个“主题”的。
专业引领人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发掘应该遵循“大语文观”的原则,“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可以从语文学习中发现和提取;可以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形成课题;可以从学科联系中提炼;还可以从自然风光中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徐老师设计的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从语文学习中提取的,但她没有简单地照搬教材的要求,而是对教科书中列出的“综合性学习”进行了二度开发,所以才有我们在课例中看到的这么精彩的效果。
教师乙: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最难的可以说是活动实施的问题,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这种类型的学习,当然就更难了。请你谈谈你是怎样解决学生“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组织”的问题的。
授课教师:我们班的学生以前都是自己查找资料完成相关的一些学习活动,这次综合性学习,教材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肯定有难度,所以,这次综合活动的第一步我还是先让学生围绕“主题”,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第二步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传统音乐、绘画、书法、民间工艺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在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时,我发现平时与人交往能力较强的孩子很快组合在一起,可是教室里还留下一部分性格相对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孩子。针对这一现象,我心平气和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希望能力强的同学能主动带动能力稍差的同学,这样有助于大家共同进步。同时也鼓励胆子比较小的孩子不要害怕,树立信心。第三步帮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将他们活动中承担的内容、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及要求等详细填入表中。由于指导到位,学生们的工作安排也很落实。他们有的负责上网补充查找资料,有的负责整理和编辑,还有的担任打印工作,小组合作的机制初具雏形。第四步按计划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我适时介入,深入各个小组,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虽然这样,我心里还是有点担心,每次上语文课,我都在提醒孩子们,怕他们刚从低年级升到中年级,完成起来难。但是今天的展示你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们不能小看。我深深地感觉到,从活动开始时的独自查找资料,到小组合作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再到最后的展示活动,学生在全员参与、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都有了明显提高。
专业引领人员:徐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为四步进行指导。活动中,教师顺应学习进程,时而将孩子导向课外,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去搜索与捕捉“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时而又把孩子引回室内,询问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根据活动进展需要,或督察小组合作落实计划,或指导对所搜集资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活动中,人人积极参与,个个兴趣盎然,个体行动与小组合作相互补充,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配合默契。最后徐老师巧借“口语交际”这一课型,将“综合性学习”的最后一环——“展示交流”纳入课内,教师“穿针引线”,相机点拨,使课内展示交流活动“活”而“不乱”,如“个人介绍、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一环套一环,有序展开;又如“语言描绘、实物展示、歌声琴声诉说”一波连一波,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就这样,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仅学到了语文课内外的知识,还提高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使他们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主评人员对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总评及对答辩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发言
(略)
案例评析
这是用庭辩的方式,通过抓关键问题,对《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进行评课。从中我们看到,听课教师按照综合性学习应该解决好的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一提出了质疑,执教者一一作了切实的回答。这样的回答,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教学背后教者所做的工作及相应的思考,知悉了课之然和之所以然。同时,专业引领人员还对其进行了评析,让听课者、听评课者,更切实地把握了教者是否充分解决了相关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评课。这种评课应该说是对一般说课的改进,也就是更有效的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