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文阅读不是新鲜事

(2025-04-11 10:15:16)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章发表
                                              群文阅读不是新鲜事

        常有人问,群文阅读这种“新”阅读形式怎样搞才有效果?首先,群文阅读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人常把《论语》《孟子》联系阅读,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有人提出“群文阅读”这个概念,只是很少大规模推行罢了。其次,要对“群”有清晰的认知。群文阅读是相对单篇阅读而言的,“群”是概之,指数量多,但也不是说“多多益善”。要有量的考量,过与不及都是不当的。尤其是过,有害无益,徒徒浪费师生的阅读时间与精力。
        对阅读而言,“群”多指某类文章的集合。以诗歌为例,如“思乡类”“怀古类”“送别”等;再细分之,以咏物为例,如“月”“雪”等。也指混合文章,把不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主要是指考试中出现的,被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群文阅读,是教材文本阅读的延伸、拓展,起补充作用。从这“一”篇联结到其他篇,但一定要拓展有边,延伸有底。
       初次群文阅读,不妨从教材中选取文章。理由是,学生对文本熟悉;由易到难,更能提高群文阅读质量。例如,把《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组成一组,进行群文阅读。面对“秦与六国”这一历史事件,后人是如何选材为自己文章服务的呢?秦灭汉兴,如何让汉不重蹈覆辙?贾谊从秦之兴亡、盛衰轨迹中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以此劝谏汉文帝行仁道。杜牧鉴于唐王朝奢华大建宫室,劳民伤财,从秦修阿房宫而亡得出后人“哀而不鉴”之恶果,以此提醒统治者。北宋统治者以财帛求得安稳,苏洵以六国灭亡之因“弊在赂秦”来劝谏。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写文章时选材要另辟蹊径,不能人云亦云。让学生学会从古中找到镜鉴,古为今用。无论是贾谊还是杜牧、苏洵,都是从现实出发的,解决的都是现实问题。
       还如,把《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前赤壁赋》组成一组,进行群文阅读。古代经典散文,阅读文章之形较易,探究文章情感稍难,找到情感转换媒介尤难。情感是文章的血液,像流动的江流,跌宕起伏;常常又是潜伏的。而情感在文中又常常转换,这是阅读难点。情感是如何转换的?有没有媒介?我们可以通过这组群文阅读来解决。王羲之凭借的是“俯仰”,在“俯”“仰”之间,悄悄完成由“乐”到“悲”的转换。王勃凭借的“觉识”,在“觉”“识”中完成由“兴”到“悲”的转换。苏轼凭借的是“箫声”,在呜咽的箫声中完成由“欢乐”到“悲凉”的转换。文章从写景也借此转为抒情,作者胸中之块垒随之释放。
       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宽到课外。以贾谊为缘由,可以选欧阳修的《贾谊不至公卿论》、曾巩的《读贾谊传》和苏轼的《贾谊论》。论古一定要为今用,要为己用。
       群文阅读,教师要先行设计,不能毫无主题随意胡乱地选择几篇文本,要按“方”抓药。群文阅读也不能总搞,毕竟教学时间有限,师生精力亦有限。每学期搞一次即可,一次群文阅读以三篇为最佳。
       群文阅读,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核心是通过对比获取新知。群文阅读的文本最好选择经典文章,因为经典文章是经过历史不断选择、磨砺、传承而传下来的恒久精华,一般文章是无法比拟的。(本文发表在2025年4月11日天津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