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涵泳
“近日看得读书别无他法,只是除却自家私意,而逐字逐句,只依圣贤所说,白直晓会(直接理解),不敢妄乱添一句闲杂言语,则久之自然有得。”
“今之学者不曾子细玩味得圣贤旨意,便要悬妄立议论。一似吃物,肚里其实未饱,却鼓腹向人说饱。若真个饱,却未必说也。”
“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意思,其有不合,则便穿凿之使合。”“今学者不会看文字,多是先立私意,自主张己说在里,只借圣人言语做起头,便自把他意接说将去(就把自己的看法承接其后,还强说成是圣人的意思)。病痛专在这上面。”
针对今之学者读书时不仔细玩味圣贤旨意而是先入为主、妄立议论、自己杜撰、私意穿凿等“病痛”,朱熹提出“圣贤言语当虚心看”。“大抵读书是虚心平气,优游玩味,观圣贤立言本意所向如何,然后随其远近、浅深、轻重、缓急而为之说。”“读书之法,惟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大抵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衡量斟酌)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只顺他去。某向来亦杜撰说,只不济事。今方见得分明,始知圣人一言一字不吾欺。”这个道理,朱熹“只今六十一岁,方理会得恁地。”
“读书须平心下意(用心公正,虚心谨慎)以求之,则心不弛(松懈、放松),而得义理之实。”“读书须静着心,宽(放宽)着意思,沉潜反复,将久自会晓得去。”“读书须虚心熟读”“只是平心定气在这里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过,少间却便损了精神。”“观书须宽心平易看。”“看文字只要虚心。”
“心平气定,不驰西骛(心不在焉),则道理自逐旋分明。”求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固执己见),一是旧有先入之说(先入为主),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干扰)。”“虚心平气,徐读而审思。”“平心易气,熟玩而徐思。”“虚心平气,反复讽诵,久当有味。”“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说为有功耳。”
“看文字不可终日思量,硬将心去驰逐(苦苦探究)。亦须空闲少顷,养精神,又来看。”
“读书须量力,少看而熟复(反复熟悉)之,只依文义寻个明白去处,自然有味,不在极力苦思,转求转远也(越转越远)”不一定要极力苦思冥想,那样反而越转越远。
针对“此中人读书大段鲁莽(冒失粗率)”朱熹才说,“须当涵泳,令胸中有所得耳。”“所谓涵泳者,只是子细(仔细)读书之异名也。”对朱熹所说的“涵泳”,有求学者非来曲解,有求学者非来解读,所以朱熹说,“此是随语生解,支离蔓延闲讲。”望文生义,把朱熹的话揉碎了东拉西扯地乱讲,这样读书,不是自己在下功夫。
“大凡读书,先晓得文义了,只是常常熟读。”“真积力久,而于博厚高明悠久之域(境界),忽不自知其至焉。”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验(认识)人相似,验来验去,自然验(辨识)得。”读书也是如此,“不要自然而然地树立观点,姑且只管虚心读书,读来读去,文义自然明白。”
读古文,先不要看注释和别人的解读,要自己虚心景气慢慢玩味。这样避免产生依赖心理。待再次读时就可以参看了。
学习遵循古人“下学上达”(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之序,“口讲心思,躬行力究,宁烦毋略,宁下毋高,宁浅毋深,宁拙毋巧,从容潜玩,存久渐明,众理洞然,次第无隐。”
读书读到“耳顺心得,如诵己言”,才算得上是读书人。
“向平易着实处,子细玩索,须于无味中得味,乃知有余味之味耳。”“圣人之言,平易中有精深处,不可穿凿求速成,又不可苟且闲看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