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精思
“然中年精力有限,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静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用工耳。”“为学之道,更无他法,但能熟读精思,久之自有见处。尊所闻,行所知,久之自有至处。”“读书之法,熟读精思,此外更无别巧。”
“读书遗忘,此亦士友之通患(读书人的通病),无药可医。只有少读深思(少读一点,深入思考),令其意味浃洽,当稍见功耳,”“读书切忌贪多,惟少则易于精熟,而学问得力处正在于此。”“读书不贵多,只贵熟。”“书宜少看,要极熟。小二读书记得,而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
何谓熟读?朱熹用自己作例子来说明,读《诗》时,且读(吟咏)本文四五十遍,文意就掌握了六七分,读完才去看注解,再读上三四十遍,便意思自然融会贯通,才会有自己的见解。先后加起来有七九十遍,将近百遍。难怪古人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诵,逐句逐节互相发明。如此三二十过而曰不晓其义者,吾不信也。”“凡人读书,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处。到五十遍暝然不晓,便是气质(天赋)不好。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
为何要多读?“圣贤之言,无不造极。”非天才,岂能读一二遍便知晓乎?
“圣贤之言,意旨深远,子细反复,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岂可拨冗看得一过,便敢遽然立论?”
熟读还要,“读书须教首尾贯穿,若一番只草草看过,不济事。”“熟看上下文,子(仔)细思索,不可草草说过。”
熟读好处,“玩味得熟,道理自然出。”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诵读多次,前后的内容便能连贯起来。
“凡看文字,须看古人下字意思是如何。”“熟读滋味自出。今学者看文字,往往不曾熟,何缘贯通。”现在求学者读书往往不愿意反复多读以致熟悉,这样怎么能贯通呢?
有人说自己资质鲁钝,全都记不住,朱熹说,“只是贪多,故记不得。读书只五十字,必三百遍而后能熟。要之人只是不会耐苦耳。”关键在于人能不能吃苦。
“大抵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如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总的来说,读书先得熟练诵读,使书中语言皆像出于自己之口;进而精深思考,使书中文意皆像出于自我心声,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凡看文字,端坐熟读,久之于大字边自有细字迸出来,方是自家见得。”
“圣人言语,只是熟读玩味,自不难见。”
“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无他,只要精熟而已,别无方法也。”
“读书须痛下工夫,须要细看,心粗性急,终不济事。”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细心)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底深坑也。”为学读书没有捷径,如果谁说自己有捷径可以走,那一定要误导他人跌入深坑。实在要找出捷径,那就是诵记。张横渠(张载):“书须成诵。精神都是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朱熹评论说,横渠先生教人读书一定要背诵,真正是求学问道的第一要义。读书先背是捷径。
读书须有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贯会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大疑则大进。’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读书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会有什么疑问,往下读,渐渐就有了疑问,读到中等阶段,处处有疑问。过了这个阶段,疑问渐渐消除,最后融会贯通,再无疑问,这才算学习。有大疑问,就会有大进步。读书过程中,没有疑问的地方需要提出疑问,有疑问的地方需要解决疑问。
遇到疑难要做好两手准备。
“若有疑处,且须自去商量,不要依靠人。人若除得个依靠人底心,学也须会进。”读书过程中,如果碰到疑难地方,怎么办?先要自己学会思考,不要依靠别人。依靠惯了,就没有自主了,也就不会进步。人如果切断依靠别人的心,学习才会进步。
说不依靠人,是指遇到疑难问题时,先是自己学会思考、解决,不能一遇到问题就去问别人。
“有疑须当识以俟问,然不可不时时提起闲看。倘或相植殊胜,问而后通也。”遇到疑难处,首先是自己先解决,但也要做好请教别人的准备。即使是请教别人,也要时时拿出自己的思考来。倘若有两个看法差不多,或其中一个看法略微好点,那么请教之后便能融会贯通。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某旧来看文字,专看异同处。”朱熹告诉我们读书的一个要点,各家说法不同处,最值得观览。要看看“何者为得,何者为失,所以为得者是如何,所以为失者是如何”。
“观书不可只观紧要处,闲慢处却要周匝。”读书不能只看当中关键重要的地方,看似无关紧要处也要周密详尽地阅读。“看文字专看四边,而遗却紧要处,固不可;专看紧要而遗却四边,亦不可。”读书只看边边角角的地方,却漏掉最关键的地方,万万不可。专看关键的地方,遗漏边角,这也不行。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名目)、发明(创造性阐发,发挥)经旨,相穿纽处(前后贯穿的关键转合之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这一段文字,朱熹告诉我们读书的基本过程,先读熟正文,记住注释,出口成诵,最后烂熟于心。
这里朱熹还强调了注释的大作用,这一点我们教学却很少关注重视。对文章的注释内容都要花时间看看,都需要一一认识清楚,就像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样,才能反复领悟体会,往更通透的理解上更进一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