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树阴下的默想》赏析

(2025-11-08 13:41:29)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树阴下的默想

何其芳

何其芳于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到天津任中学教员,次年暑假离开天津,回到四川故乡度假。他此行共写了九篇散文,后结集为《还乡杂记》出版,《树下的默想》即为其中之一。
按理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作者离乡多年,返乡应该给他带来很大的精神慰藉,可是此篇的基调却是悒郁、寂寥,间或闪发出一星半点愤激的火花。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原来何其芳已经离开大学,踏上社会,一方面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扑入了他的眼帘,拨动了他敏感忧郁的心灵,不再可能像比较单纯的大学生活那样,一味沉醉于幻想和憧憬的天地之中。另一方面,他毕竟还涉世不深,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找不到依靠的力量,仍未从根本上脱离他前些年创作《画梦录》中许多散文诗有同有异、同中见异的原因所在。
作品开头总提一笔:“我和我的朋友坐在树荫下。”表明此文和友情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此文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它具有浓郁的抒情因素,作者笔下的友人,一是遗貌取神,即不写朋友的衣着打扮、外貌模样,而是专从精神世界上落笔;二是不铺叙彼此交往的详细经过,而是特意挑选了几个片断,几个最触动自己心弦的生活场景,一句话,写朋友实际上也就是写自己,写过去的苦闷,今日的“默想”。
这位朋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首先用蘸满感情的笔触,概括地交代了这是一个“高洁”的人,一个不怎么写诗却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一个深深影响了自己的感情和生活方式的人。作者这次回到万县家乡,这位朋友又特地坐着帆船敢来和自己晤面,彼此情谊之深可见一斑。
接着,文章迅即转入了对往日的记忆和回想,这是作品的主要部分,写得十分精彩。就像电影的蒙太奇一样,作者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迅速地在读者面前掠过:冷得像冰窖的会馆生活,朋友从抽屉里拿出一册手抄本以及像露珠一样透明的小诗,谛视着窗纱上爬动的壁虎,缓步地穿过曲折多尘的胡同和开着马樱花的长街······作者在每个场景上所用的笔墨不多,显得极其简洁空灵,而内蕴于这些场景之中的情谊却很醇厚,而且经过不断的叠加和强化,益发显得情深意切,耐人回味。这无疑是巧妙的“诗化”的写法,和散文诗集《画梦录》有其一脉相通之处。作品前半部分回忆望日聚首北平时的友谊,后半部反转入离别后分隔两地的情景,朋友回乡后,找不到工作,又害了肺病,但他还是顽强不屈,“宁愿挑葱卖蒜”,也不和社会上层人物妥协。作者叙述这些事实时仍然保持着简洁洗练的特点,但已带上现实社会浓重的投影,笔调渐渐变得沉重起来。作品最后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不断地询问和责备自己:朋友如此,自己又将怎样?“我的归宿将在何处”?“有什么新大陆在遥遥地期待我”?家乡如此贫穷,“我真是冷淡得如一个路人吗?”答案一时无法找到,不过它表明作者的视野已经开阔起来:由朋友而及于大众,由故乡而至于广阔的“山之国”。直到作品的结尾,作者终于幻想那浩浩荡荡的杨子江是在“呜咽”,是在“愤怒的奔向自由的国土”。如此行文,显然有别于《画梦录》,他无异预告了作者今后的走向。
果然,“默想”变成行动。此文写于1937年,次年作者即奔赴延安,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独语》赏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