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白石老人》赏析
(2025-10-17 18:23:47)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忆白石老人艾青 |
艾青年轻时专攻绘画,后来才转入诗歌创作,成为诗坛巨匠。新中国成立后,艾青和国画大师齐白石有过交往,本文即是作者对白石老人的珍贵回忆。文章以朴素平易的语言,勾勒了白石老人的音容笑貌和几近于儿童的率真性格,并对大师高超的艺术造诣作了评述,具有突出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作者初见白石老人时,老人已是八十九岁高龄。耄耋之年的国画大师,经历过无数沧桑岁月,此时在艺术上已是炉火纯青,在精神上也早已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说话行事率真而为,无所顾忌,因此颇有返老还童、返璞归真的情态。
文章写了下列几件事,来展现白石老人的性格。
其一,作者初见白石老人时,北京刚刚解放,他与同行者穿的都是军装,不免使老人感到奇怪。但经过一番简单的交谈后,老人知道来访者是艺术界的同道,态度马上发生变化,顿时“亲近多了”。老人立即为来访者每人画了一幅画。
其二,白石老人对自己的艺术很欣赏,当着客人的面也不忌言自己画得好。老人画虾,画了一根长长的细须,就对作者说:“我这么老了,还能画这样长的线。”没有虚伪的客套,没有多余的谦辞,显示出一片真情真性。
其三,做着陪外宾去访问老人,老人显得很不高兴。问其原由,原来外宾没有称赞他。作者向他解释,老人依然不满意,“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老人近乎儿童天真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其四,作者和白石老人的入室弟子李可染一起去看望老人。不料,老人见到李,仿佛从不认识一样,问:“你贵姓?”李可染马上明白是因为近来忙,疏于问候,,老人不高兴了,于是赶紧作了解释。老人转身又对作者表示不满,又多亏李可染从中解释,老人这才“平息了怨怒”。老人欲言即言,欲怨即怨,完全一副真人本色。
作者还通过若干细节,表现了白石老人率真的性格。
一次,老人拿了一张纸条,问作者纸上的诗是何人所作。作者看后,告诉老人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柳亚子,并且惊奇老人连柳亚子都不认得。老人感到有些愧色,自我解嘲:“我两耳不闻天下事,连这么个大人物也不知道,”
还有一次,白石老人要作者给他写传。作者认为自己所知不多,就对老人说,已经有胡适、邓广铭、黎锦熙等人合写的《齐白石年谱》了。但是,“他(老人)不作声”。事后作者才弄清原因是老人不满意这本年谱,因为书中把他虚增二岁的事实如实写出了。
艺术家真正的生命在于他所创造的艺术。因此,作者还用较多的笔墨介绍了白石老人的绘画创作。
作者称赞白石老人是个爱创新的人,笔下题材广泛,“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他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作者提到老人画的飞蛾,蜜蜂、知了、蚱蜢,都栩栩如生;老人画的鸡冠花、牡丹、丝瓜、窝瓜、葫芦、残荷,都别具一格,“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他画的小鸡,“毛茸茸,很可爱”;他画的鱼鹰,“水是绿的,钻进水里的,很生动”。他也画山水,但不画他人笔下习见的重峦叠嶂。他在一张山水画上题写道:“予用自家笔墨写山水,然人皆(以)余为糊涂,吾亦以为然。”作者说:“事实是他不愿画人家画过的。”这充分表现了老画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独创精神。
作者是一个诗人,还十分关注并且喜爱白石老人的题画诗,认为老人的诗,“生活气息浓,有一种朴素的美。”作者指出,有人说老人的诗是薛蟠体,“实在不公平”。作者运用老人在红色樱桃图上的题诗:“若叫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这两句诗显示了古稀老人充满生命活力的浓郁诗情。
文章回忆往事皆以对话为主,旨在保留与白石老人交往的最珍贵的资料,而对其余情景一概省略。语言风格平易朴实,是“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是“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皆苏轼语),因此,也颇值得玩味。
作家小传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年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后任《广西日报》文艺版编辑、重庆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1941年去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大成就,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