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夜》赏析
(2025-10-09 13:09:27)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盂兰夜师陀 |
师陀的作品总是笼罩在一股淡雅又无处不在的忧伤中。这篇《盂兰夜》的风味也是如此。盂兰节又称盂兰盆会,是传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超度祖先亡灵进行的仪式,有斋僧、拜忏、放焰等活动。作者为我们记叙的就是这样一个节日的神秘夜晚,一个盂兰夜里的精灵,自如地穿梭在现实与梦幻的双重世界中,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文章开篇就为我们设置了一个深夜、长街、疲乏孤独的夜行人的凄清场景。这个孤独的行人寂寞地自问:“哪儿去呢?”然而没有回答,因为不知道归途也没有前路,因为没有故友亲朋挽留他踯躅蹒跚的脚步,或代他回答一个这样的问题。没有回应的问题像一个无家的游魂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消失在风里。
行人依旧在无望地行走,盂兰夜忧伤又美好,风吹动树梢发出类似琵琶的铮鸣,年轻的寡妇在这祭奠亡人的夜里吟哦着断肠的塞外秋风曲,飘荡在这感伤的夜里竟是一种歌哭难辨的呜咽哽咽,连长歌当哭的悲壮爽快也算不上。在这真实的世界里,行人竟有了一阵恍惚,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一缕清风,一根树枝,一片叶子,都有了人的情感与娇态,风儿像一个初识风情的女郎,欲拒还应,娇羞可人;槐树眨着乌溜溜的眼睛,梓树摇着肥大的耳朵,它们都陪伴着他,依偎着他,向他撒娇。行人的心情好了,作者的笔调立刻变得轻松俏皮起来。与这些无忧无虑的可爱精灵们相谐的只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祭祀亡灵的盂兰夜成了他们的节日,孩子们关心的是谁的灯笼红,谁的灯笼大。少年的心健康又快乐,像花一样自由美丽地绽放。
然而,这快乐是只属于孩子的,在梦幻般的美丽游历的行人终于有醒来的时候。内心深处固有的孤独与疑虑在短暂的休息后又出来作祟了,于是行人再一次向虚空提问。
“那么,无处归落的亡魂又当怎样?”
这依然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心从高处重重地落了下来,于是极沉痛地说道,并非问谁,“然而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每每问得愈多。”明知无望的追问,让人落泪。夜行的人不知自己能够走向哪里,甚至连死后的亡魂也无处归依,只是在沙漠、旷野、乱冢间徒劳地彷徨。行人的这两次自问自答,反复咏叹,实际上都是源于一种无法排遣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孤苦与迷茫,以至于虽然明知没有答案,却依然苦苦地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