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杂记》赏析
(2025-08-07 13:16:47)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桃园杂记李广田 |
李广田在其散文集《雀蓑记》的序中说:“我对故乡的事情最不能忘怀,那里的风景人物,风俗人情,固然使我时怀恋念,就是一草一木,也仿佛系住了我的灵魂。”这篇《桃园杂记》是李广田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故乡风物的散文,十分典型和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怀乡心情。
全文以介绍故乡方位开篇,继而介绍故乡土质、特产,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主要描写对象——桃园。然后根据记忆描绘故乡桃园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在春天,那时红花遍野,又有绿叶相衬,有如一片“锦绣画图”;到了夏天,桃花褪尽了,风景让位给渐渐成熟起来的桃实。那桃实既有“点了一点红唇”的可爱颜色,又有随处可闻的香气,特别是在早夜或者雨后。说到雨后,作者马上联想到了布谷,进而描写了布谷鸟的叫声和宿处——这前后的连接因联想的自然而显得十分顺畅和活泼。写完布谷鸟以后又回头再去描绘雨后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那继续工作的农人,从桃园里出来各处走动的守园人,跑来跑去和布谷鸟对问的孩子们,组成了一幅和谐安宁的雨后桃园风景图。对布谷鸟的叫声和孩子们的歌唱回忆又把作者唤回身处大城市的现实,他不由遗憾地感叹:我不听到这种唱答已经有七八年之久了。
接下来是一段过渡,介绍作者最近在家乡的见闻,桃花已经不再那么多了,许多桃园已经变成了农田。今昔对比,盛况不再的现实使作者加倍地怀念往昔,他开始回忆家乡桃子的每一个种类,试图再现当时的盛况:故乡的桃有秋桃,也有接桃,接桃按嫁接方式的不同分为“根接”、“筐接”和“枝接”三种,按成熟的先后又可分为“落丝”、“麦匹子”、“大易生”、“红易生”、“大芙蓉”、“胭脂雪”、“铁巴子”等七种,还有一种被桃枝磨上了疤痕、味道特别甘美的“磨枝”桃,和从来没有发现过,带有神秘色彩的“桃王”。作者不惜笔墨地细细描绘每种桃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产量、价值和上市时间,介绍全面,语言简练,让人在得到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作者的语言美。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对每种桃一
一进行详细描绘,是有一定原因的。这里除了他对家乡桃园的怀念之情,还包含着他对家乡风物的自豪,同时也有出于对家乡土产的保护意识——因为家乡的桃树在一年一年地减少,而桃园对于家乡有些人家,是主要的生活来源。作者正是担心“不会再有那末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上的白帆也将更见得稀疏”,昔日的美好时光不再,竭力描绘这桃园的一点一滴,希望美景重现。这篇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描写对象的转变十分自然和流畅,没有丝毫的做作和别扭。比如在写桃园风光时,作者先写春景,继而写夏景,写到夏天的桃香,联想到下雨,便马上描写布谷鸟和雨景,写完了布谷鸟和雨景又迅速转回现实,仿佛信笔写来,无拘无束想到哪里就写哪里,这种写法看似随便,却不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李广田伸手9世纪英国流行的“家常闲话”式散文的影响,行笔如行云流水,通达直下,洋洋洒洒,毫无生涩之感;在朴素、恬淡、洋溢着深厚乡土气息的语言中浸润着浓郁的抒情味,如这篇散文看似散漫的记叙其实紧紧扣住了思乡的情绪,因此很好地表达了主题。